任正非:和平是打出来的,我们要用我们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打出一个未来三十年的和平环境。
2025-08-12
真正长久的和平,不是祈求来的,而是用血与汗换来的。
和平这两个字,看起来温润、静谧,仿佛一片湖面,风平浪静,水光潋滟。但修行者知道,这湖下有暗流,有礁石,有被淹没的过往。和平不是自然降临的恩赐,而是有人在风雨中扛过枪、有人在黑夜里守过岗、有人在危机前挺过身,才换来今天的安宁。那句“和平是打出来的”,并不是好战,而是清醒地看穿了人类社会的规律:安全必须有人守,秩序必须有人护,未来必须有人用自己的牺牲去铺。
很多人以为和平的对立面只是战争,其实还有懒惰、麻木与短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习惯了安逸,不再愿意付出,就像一个人久病卧床,肌肉渐渐萎缩,再遇风浪便难以支撑。所谓“艰苦奋斗”,不仅是物质上的吃苦,更是精神上的坚守——面对诱惑不丢掉原则,面对压力不放弃责任,面对困难不逃避。至于“英勇牺牲”,也不仅是战场上的流血,还有日常生活中那种愿意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把集体和长远放在首位的担当。
我曾听一位老兵讲过他的故事。他在和平年代服役,却经历了无数次危险的边境巡逻。那里没有硝烟的喧嚣,却有随时可能发生的冲突。他说,很多人觉得他们的任务“没什么大事”,可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让边境多年未有大规模冲突。他笑着说:“我们就是用每天的辛苦,把你们的平静日子换下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就是“打出未来三十年的和平环境”的真实含义——和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被守出来、干出来、拼出来的现实。
顿悟常常在对比中到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人去挡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人去做最不讨好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在无人喝彩时咬牙坚持,和平的外壳很快会被击穿。修行者讲“因果”,今天的和平,是昨天有人承担风险的果;而我们今天的奋斗,则是为未来种下安全的因。这种因果链一旦断裂,和平就会像没有根的花,再美也会很快枯萎。艰苦奋斗是为了保持根基的坚韧,英勇牺牲是为了确保根系在最深处扎牢。
“打出来”的意思,并不总是刀光剑影,而是用行动证明我们有守护的力量与决心。它可能是科技上的自主突破,让别人无法轻易掐断我们的命脉;可能是经济上的韧性建设,让外部冲击无法轻易摧毁我们的生活;可能是文化上的自信传承,让我们的精神不被外来洪流冲散。这些努力看似分散,但本质上都是在为那三十年的和平环境铺设基石。
当你明白了这层道理,就会发现,和平不是让我们松懈的理由,而是鞭策我们继续奋斗的动力。安宁的日子里,更要有人做那些看不见的准备——修路、筑坝、育人、储备。否则,等到风暴来临才临时抱佛脚,一切都晚了。修行中讲“防患于未然”,这就是和平背后的修行智慧:不是在风平浪静时躺下,而是在风平浪静时,继续划桨,继续加固船身。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战争论》(原著: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虽以战争为主题,却深刻揭示了和平与冲突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理解“打出来的和平”有极大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