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我本人原来是最亲美的人,我推动了近30年向美国学习直到今天。至今也不反美。
2025-08-12
学别人的长处,不必变成别人。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向美国学习”这个词时,还是在上世纪的一个清晨,天色未亮,广播里传来主持人兴奋的语调,说那里有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制度,是值得我们取经的地方。那时我年轻,眼里充满好奇,觉得那是一座高山,山上有我们尚未见过的风景。三十年间,风雨兼程,我们一批批人远赴彼岸,看他们的工厂,看他们的课堂,看他们的街道与市场。我们抄写笔记,带回方法;我们模仿制度,改善流程。我们曾以为,只要沿着他们的脚印走,就能走到他们的高度。
然而,时间像水,流过的河床总会改变形状。三十年后再看,我发现学习从来不是照搬,而是要在借鉴中找到自己的节奏。美国的确有值得敬佩的地方,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的法律体系、他们的市场机制,都有光彩。但光彩背后,也有他们独有的历史、文化和问题,那些不是我们照单全收就能受用的。修行人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八个字,听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因为要有分辨的眼光,还要有不盲从的定力。
我认识一位老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来后在国内推动教育改革。他常说,美国让我学到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但我不能照搬他们的课堂,因为那套方式长在他们的土壤里,不一定能在我们的土壤上结果。他做的,是把美国的教学理念和中国的文化习惯融合,让学生既敢提问,又懂倾听,既有独立的思考,又不失合作的精神。这就是学习的智慧:不是换一身衣服,而是给自己添一件合适的袍子。
顿悟是在一次对话里发生的。那天,一位年轻同事问我:“您向美国学了三十年,还不反美吗?”我笑了,说,反与不反,不是学习的前提。反美是情绪,学习是理智。只要对方有值得取的地方,就该学;至于立场,要放在自己的根基上来判断。修行里讲“心如明镜”,意思是镜子照什么都清晰,但不被影像带走。我们对待学习也是如此,看得清楚,取之有道,不迷失自我。
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亲近,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清醒的欣赏;真正的距离,不是刻意的拒绝,而是知道彼此的边界。美国的优势我们要吸收,美国的问题我们要警醒。三十年的学习,让我更坚定这一点:学习的目的,是让自己成长,而不是让自己消失在别人的影子里。
明理之后,我更愿意把这段经历看作修行的一个过程。修行人走遍山河,不是为了换一座庙,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庙更稳固。三十年向美国学习,是一条河流入海的过程,河水带着泥沙与清流,汇聚之后,才知道哪些沉淀下来,哪些流走。如今的我们,已不必追着别人的脚印跑,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步伐和方向。
对我而言,“至今不反美”并不是一句政治表态,而是一种心态——不因情绪否认优点,也不因优点忽视问题。修行的道告诉我,只有在心中留有宽阔的天地,才能在风起云涌中立得稳,走得远。学习,是为了开眼界、长本事,而不是为了变成别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新华出版社,ISBN: 9787501154741。本书以多元视角分析不同文明间的学习、融合与冲突,对理解跨文化学习与自我定位有深刻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