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经过培训提升能力及水平是大概率事件,少数尖子是培训不出来的。
2025-08-12

培训能让大多数人变好,但造不出极少数的奇才。

培训的意义,从来不是一夜之间把人变成顶尖高手,而是让大多数人从“不行”到“能行”,从“能行”到“能更好”。这是概率规律——投入时间、资源、方法,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水平,这就像农田施肥,庄稼会长得更茂盛。但那些凤毛麟角的尖子,不是靠肥料催出来的,他们有的是天赋的种子,有的是独到的悟性,有的是超越常人的专注与自驱力。培训能帮他们少走弯路,却不能替他们跨越常人难以企及的那道门槛。

修行者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成长路径:一种是积累型,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科学的方法稳步提升;另一种是跃迁型,像鱼跃龙门,跨越是突然而猛烈的。这两种路径不冲突,前者是多数人的必经之路,后者只属于极少数人。培训属于前者的范畴——它的本质是系统传授、反复练习、不断反馈,这个过程会让一个人从不熟练到熟练,从模糊到清晰,从模仿到独立。可极少数尖子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能自己开辟道路,甚至反过来改写规则。这样的特质,不是课堂上灌输几堂课就能生成的。

我曾见过两位同事一起参加管理培训。第一位原本对管理流程不熟悉,常因协调不到位而出错,经过几个月的系统学习和模拟演练,他的组织能力显著提高,团队配合效率提升了很多。第二位原本就有极强的判断力和人际敏感度,培训对他来说更多是验证已有的直觉和方法。结业后,他不仅能用所学的工具,还在实践中创造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反而让老师来向他请教。两人都受益,但路径完全不同——一个是提升,一个是突破。

顿悟在于理解“尖子培训不出来”并不否定培训的价值,反而凸显了它的意义。因为一个组织或社会,绝大多数岗位需要的是合格可靠的执行者和稳健的骨干,而不是时时冒出特立独行的天才。培训的作用是让“基础盘”稳固,让可预期的能力提升在大多数人身上发生。这就像修行中的“持戒”,不是为了造就佛陀,而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偏离正道,走得更远。而尖子,往往是在这样的土壤中自己长成参天大树的。

同时,培训之所以难以“制造”尖子,还有一个原因——尖子的独特性往往源于他们愿意突破规则、质疑框架,甚至在必要时打破常规。而培训的设计天然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它追求的是稳定性、普遍适用性。这意味着,培训可以培育基础能力,却不一定能激发那种颠覆性的创造力。修行者会说,这就像禅宗里“教你划船”,能让你安全渡河,但能不能“无舟渡”,要看你自己悟到的境界。

当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就不会对培训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它不是万能钥匙,而是一条坚实的路。走这条路,大多数人会走到自己能力的上限;至于极少数能登峰造极的人,他们会在路上找到自己的岔道,然后走得更远。一个成熟的团队,应该既重视培训,把基础盘做厚做稳,又包容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尖子,让他们有自由探索的空间。这样,既能保证整体水平的稳定提升,又不会扼杀可能改变全局的奇才。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异类》(原著:Malcolm Gladwell,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探讨了天赋、环境与努力的关系,并揭示了为什么大多数人的成功依赖长期训练,而少数顶尖人物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机缘与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