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我们不一定真要像训练军人一样训练员工,苦和累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要继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有一定的纪律性。
2025-08-12

人要有劲往前走,但不必天天硬逼着跑。

我见过一些企业,把员工训练得像军队一样,喊口号、站军姿、跑长队,似乎纪律和战斗力就能一蹴而就。刚开始,气势的确不小,可时间一长,疲惫就慢慢爬上了脸,声音不再洪亮,脚步不再整齐。因为人的身心,并不是靠苦和累来长久维持的。苦是磨砺,累是代价,但这二者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愿意去做事,也能持续做事,还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地维持一定的纪律。

修行人常说“火候”,烧水要有火候,炼丹要有火候,带人亦然。火太小,水迟迟不开,人也懒散无力;火太大,水一滚就溢,丹药也会炸炉,人就会被烧干热情。好的管理者,就像会掌握火候的师傅,知道什么时候添一把柴,什么时候稍稍关闸,让人既有动力,又不至于透支。我们不必把公司变成军营,但可以借军人的一些精神——守时、守信、守规矩——再配上适度的温度和空间,让员工既有自我驱动,又能感到被尊重。

承着这样的道理去看,纪律和积极并不是天生矛盾的。许多人一提到纪律,就想到压制、想到条条框框,觉得那会把创造力锁住。其实真正的纪律,不是绑住手脚,而是划出安全的航道,让船既能加速前行,又不至于偏离方向。积极,是船上的风帆;纪律,是船下的舵和龙骨。风帆能让你跑得快,舵和龙骨能保证你不翻。缺一不可。

我曾见过一个销售团队,老板从不让他们做长时间的军事化训练,而是要求每天早晨开十分钟的小会,大家分享前一天的收获和挑战,再统一设定当天的目标。这个会非常简短,却像一支点燃的火柴,让每个人在早晨就找到方向和动力。同时,老板也明确纪律——客户的反馈必须在当天处理,报价单不能拖到第二天。这些规则简单却有效,让团队既有奔头又有秩序。长久下来,他们业绩稳定攀升,人员流失率也很低。

顿悟是在一次旅途中发生的。那年夏天,我去西南看梯田,山路蜿蜒,偶遇一群背着竹篓的村民往山上走,步伐不急不缓,神情安然。我问他们是不是要赶着去干活,他们笑说,不急,我们每天都走这段路,知道该用多大的力,走到哪棵树下歇一口气,哪片石坡要放慢脚。于是他们一年到头都能稳稳地把山上的庄稼照顾好,从不因急躁而摔跤,也不因偷懒而荒废。这让我明白了,积极是一种常态,不是偶尔的冲刺;纪律是一种习惯,不是临时的强压。两者结合,才是长远之道。

修行里有个词叫“松紧得宜”,练功夫要有松有紧,做事带人也一样。你不能天天逼着人跑到精疲力尽,也不能放任到无拘无束。松,是给人空间去发挥,去生长;紧,是让人记得边界和责任。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就要像照料一棵果树一样,既要修枝剪叶,防止疯长,也要施肥浇水,让它有力开花结果。

明理之后,我觉得,把员工训练得像军人一样并非不行,但那是短期的激发,不是长期的依靠。真正的目标,是让每个人在日常的节奏中都能保持昂扬的心气,既自觉遵守规则,又乐于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团队,不需要每天喊口号,也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力量;不需要强制的长跑,也能走得比别人更远。

积极,是向上的根;纪律,是稳定的干。根扎得深,干立得稳,枝叶才能繁茂。苦与累,可以用来淬炼一时,但积极与纪律,才是让人走一生的修行。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驱动力》(Drive)【美】丹尼尔·平克著,中信出版社,ISBN: 9787508620010。本书深度解析了人类持久动力的来源,并强调自我驱动与纪律感的结合,与本文观点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