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勤工俭学不一定要去洗盘子了,“洗”数学方程式也有可能挣到钱。
2025-08-12

赚钱的方法有很多,用脑子也能养活自己。

我记得在很久以前,勤工俭学的画面常常是学生在餐馆刷盘子、在工厂搬货、在街边派单。那是一种靠力气换生活费的方式,朴实、直接,也能锻炼人。但今天,这个世界的工具和道路都变了,靠脑力去做工,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有人用代码写程序,有人用设计画图,还有人用数学解方程赚到学费。手上的抹布可以换成键盘,餐馆的洗碗池可以换成实验室的白板,劳动的本质没有变,变的是劳动的形态。

修行人常说,“千路同归”,意思是到达目标的路有很多,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洗盘子能锻炼手脚,洗方程式能锻炼头脑,两者都是在用自己的能力换取报酬。区别在于,你是用时间堆出价值,还是用思考创造价值。这个时代,信息的流动让知识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生产力,懂得运用的人,哪怕坐在宿舍里,也能做成一桩跨国的买卖。

承着这样的道理去看,勤工俭学从来不是受限于某种固定的劳动形式,而是取决于你手中有什么、心里能想到什么。有的人不擅长数学,但会拍视频,于是靠拍短片接广告挣钱;有的人不会做设计,但会翻译,于是帮别人做文稿润色;有的人甚至把自己擅长的游戏技巧做成课程,卖给想学的人。表面上看,这些与传统的“打工”差别很大,但核心都一样——在自己的能力圈里找到可以提供价值的事,并让别人愿意为之付费。

我曾见过一个大学生,他家境清贫,以前在餐厅打工赚生活费。后来他发现自己在数学建模上很有天分,于是开始在网上接一些数学题解答的任务。刚开始时只是零星的几道题,后来慢慢做大,甚至帮一些小企业处理数据分析。到毕业时,他不仅自己攒下了一笔钱,还积累了一批客户。这个转变不是因为他不肯吃苦,而是他意识到,脑力劳动也能像体力劳动一样直接变成收入,而且往往能让你的价值被更长久地看见。

顿悟是在一次静坐时来的。我想起自己年轻时为了学费,做过各种零工,抬过砖,推过车,双手满是茧子。当时只知道多干一小时就多一份收入,却没想过能不能用更高效的方式来完成同样的目标。修行告诉我,世间的劳作并无贵贱之分,但要有眼界,能看见自己还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洗盘子是洗,洗方程式也是洗,只不过一个是洗去油渍,一个是洗掉未知数,过程不同,内在的努力与专注是一致的。若能用擅长的事情去换取所需,就像用一把趁手的刀去切菜,不仅快,还能切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转变会改变人的自我认知。当你发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直接养活自己时,那份自信会让你走得更远。勤工俭学不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成了一个自我投资的过程。你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在打磨自己的能力,这种劳动的回报,会远远超出金钱本身。

明理之后,我觉得勤工俭学应当被重新理解。它不是一张只写着“餐馆”“搬运”的单子,而是一扇通向无数可能性的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长处去选择劳动的形式,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未来的职业方向。苦和累并不是价值的唯一证明,价值在于你是否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对他人有用的东西。

洗盘子能养活你,洗数学方程式也能养活你,甚至可能让你飞得更高。劳动的价值不在于它看上去多辛苦,而在于它是否让你向着自己想去的地方更近一步。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零工经济时代》【美】黛安·穆尔凯著,中信出版社,ISBN: 9787508668654。本书探讨了在新经济环境中,如何用多样化的技能和平台实现收入与成长,与本文所述的勤工俭学新路径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