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不搞颠覆式创新,要耐住寂寞,缓慢优化和改良,千万不要搞得太快,不能一步到理想状态。
2025-08-12
好东西是磨出来的,不是急出来的。
我曾在木匠铺里看过一位老人打磨一张桌面。他的手一点点推着刨子,不急不躁,每一寸木纹都顺着走,像是与木头对话。旁人着急问他,为什么不快一点?老人只是笑,说木头有性子,急不得。急了,刨口会乱,纹路会裂,将来用起来就会出毛病。那一刻我想起许多事——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人、做事业,很多人想一口气到理想状态,结果就像木头被急刨了一刀,留下了无法补救的伤痕。
世上常有人崇尚“颠覆式创新”,仿佛只有翻天覆地才叫进步。可颠覆,是破旧立新的勇气,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若土壤还未耕熟,种子再好也可能夭折。缓慢优化与改良,是另一种智慧。它看似平淡,却能在稳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往上走。修行中有个词叫“渐修”,意在告诉人,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而要在每天的微小进步里累积成山。
承着这样的道理去看,缓慢并不意味着落后,而是深知节奏的重要。花朵不是一夜之间开满枝头的,它需要根部的吸收、叶片的呼吸、光照的积累。每一个细微的改善,都是在为下一个更大的跨越打基础。做事太快,有时是因为心急想看到成果;可真正的成果,往往是在你看似无所作为、只是默默优化时悄然积蓄的。
我曾见过一个软件团队,他们的产品从第一版到第五版用了七年时间。每一次更新都不惊艳,却更稳定、更易用。用户起初嫌他们慢,但后来发现,别的产品换来换去,他们的始终能稳定运行,不出大错。团队的负责人说,他宁可让用户等,也不愿让他们为新功能做试验品。这个理念让我想起耕地的农人——他们深知春种秋收的规律,不会因为贪快就提前收割,因为那样的谷粒,填不饱人。
顿悟是在一次登山中来的。山路很长,我一开始急着往上冲,想着早点到顶,结果没走多久就气喘如牛,不得不歇脚。反倒是一个老人,步子缓慢,呼吸均匀,不紧不慢地向上。到最后,他先我一步到达山顶,还能站着欣赏风景,而我只能坐在一旁喘气。那时我忽然明白,速度快并不代表更快到达目的地;稳定和节奏,才是让你走到终点的关键。人生、事业、创新皆是如此。
缓慢优化与改良,是一种心性的磨练。你要耐得住寂寞,看着别人热闹翻新,而自己还在修补细节;你要受得住质疑,被人催促的时候仍不盲动。修行的过程也是这样,打坐一小时不难,天天打坐十年才难;写一首诗不难,一生写出稳定水平的诗才难。真正的力量,不是在短时间里迸发,而是在长期的坚持里沉淀。
明理之后,我更加确信,不搞颠覆式创新并不是缺乏雄心,而是深知每一步的分量。理想状态是方向,但不是终点的入口。理想是远山,缓慢优化是沿途的台阶。你不能指望一步跨上山顶,但你可以踏踏实实踩稳每一阶。等到有一天,你回首望去,才会发现正是这些缓慢的累积,把你送到了别人企及不到的高度。
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一停,什么时候该慢下来,什么时候该让事物自己生长。快是一种力量,慢也是一种力量;急着开花的树,可能果实不甜;耐住寂寞的树,才能结出经霜的香果。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缓慢的力量》【日】龟井俊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49577922。本书探讨了在快节奏社会中坚持缓慢积累的意义,与本文的思路高度契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