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华为公司就是一个单基因的“蛭形轮虫”,我们鼓励多基因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大家在喝咖啡的过程中互相批判,就是在弥补单基因的弊端。
2025-08-12

一个想法再强,如果没有不同的声音碰撞,也会慢慢变得脆弱。

任正非把华为形容为单基因的“蛭形轮虫”,这不是贬低,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单基因意味着在文化、思维、方法上有极高的一致性,这带来了强大的执行力和凝聚力,但也带来了天然的局限: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容易忽视外界的多样性,容易在封闭的循环中放大自己的偏见。单基因像一条笔直的路,走起来很快,但很难发现旁边可能更好的岔道。

多基因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恰好是弥补这种不足的方法。多基因,意味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世界观,甚至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同一空间中相遇。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变化无穷的组合——化学家会说,这是新的反应途径,修行者会说,这是新的缘起条件。一个团队的智慧,不在于每个人想法相同,而在于能在分歧中找到更优解。

咖啡桌是一个有趣的场景。它不像会议室那样正式,不像文件那样带着权威。人们在咖啡桌上交流,更容易放下防备,说真心话,甚至直接批评对方的观点。批判在这里不是否定,而是一种推敲、一种打磨。就像铁匠敲打铁器,不是为了把它砸坏,而是为了让它成形更坚固。喝咖啡时互相批判,正是多基因文化中最有效的催化剂。

我见过两个团队,都是在同一行业。一个团队成员背景极为相似,想法高度一致,效率很高,前几年一路领先,但当行业突然转向,他们反应迟缓,失去了优势。另一个团队初期效率不高,内部常有争论,但他们在不同观点中不断试错、修正,等行业变化时,他们反而更快适应,抓住了新机会。单基因团队像是用同一种种子种田,收成稳定但抗风险差;多基因团队像是种了各种作物,即便遇上灾年,也总有存活的品种。

顿悟往往在真正的冲突中发生。很多人怕批评,怕被质疑,觉得那会动摇自己的立场。但修行者知道,真正的立场不是靠避免冲突来巩固,而是经得起冲突的考验。批评让我们看到盲点,看到我们未曾想过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单基因文化里,批判性的交流就像是外来的清风,让空气流通,防止思想发霉。

而多基因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大家多元化地坐在一起”,而是有意识地让不同的基因互相作用。这需要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让人敢说、敢听、敢改。咖啡桌上的交流就是这种安全环境的象征:轻松、不设门槛、可以随意插话,也可以不带结论地结束话题。但这些交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决策,形成新的思路。

当我们理解了“单基因”的优势和风险,也就能更好地珍惜“多基因”的价值。单基因带来速度和方向感,多基因带来韧性和广度;单基因是锋利的矛,多基因是坚实的盾。真正强大的组织,能在保持核心基因的同时,容纳足够多的不同声音,让它们在适度的碰撞中找到新的平衡。

这也是修行的法门之一:不执着于一种理解,不封闭于一种修行方式。像喝咖啡时的谈笑那样,随意而真诚,辩驳而不伤和气。只有在这种交流中,智慧才会像空气一样流动,像火一样传递,不断生出新的光。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原著:Ed Catmull,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讲述了皮克斯如何通过多元化的创意碰撞与批判性交流,避免陷入单一文化的局限,保持长期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