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商业价值驱动的应用研究也可能结合起来,既能创造科学知识、又能创造商业价值。
2025-08-12
人类的智慧像一条河,源头是好奇心,入海是价值的实现。
好奇心,是孩童面对第一片雪花的惊叹,是科学家在夜空中多看一秒星光的执着,是一切基础研究的源动力。基础研究并不急于产出金钱与成果,它追求的,是“知”的满足,是对未知的探索,是那种明明走在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上,却依然脚步坚定的勇气。它可能十年、二十年都看不到直接的回报,但它像在土壤里埋下一颗种子,静静孕育,将来的某一天,它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也可能只是化作泥土的一部分,滋养其他生命。
而应用研究,则像农夫的田园,务实、具体、急切,它会精打细算地规划时间、衡量投入与产出、关注市场的变化。它把已有的知识磨成工具,把工具化作产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更高效、更安全。它的价值不在于发现了什么新大陆,而在于让已有的大陆上长满粮食、花朵和房屋,让更多人切实受益。
人们常常把这两者分开看:基础研究被看作高远的理想,应用研究被看作现实的需求。一个仰望星空,一个脚踏实地,似乎天生隔着一条深沟。但真正的智慧者知道,这两条路并不是平行的。它们本就是一条路的不同阶段,是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如果能让好奇心的水流向价值的海,既不丢掉探索的纯粹,又能养育现实的需求,那便是科学与商业的双赢。
在科技史上,这样的结合早有先例。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因为好奇电子的运动规律,研究出了晶体管,这项发明后来点燃了整个信息时代;互联网最初只是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网络,却在商业化后改变了全球的生活方式;甚至连日常的GPS定位,也是源自物理学家为研究引力效应而设计的精密时钟。它们最初的诞生,并非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回答一个“为什么”;但最终,却成了巨大的经济引擎。
顿悟就在这里——好奇心和商业价值从来不是对立的。基础研究是探索新大陆的船只,应用研究是把新大陆建成家园的工程。如果只有船,没有工程,发现了大陆也只能荒芜一片;如果只有工程,没有船,就只能在旧的大陆反复修修补补。真正的长久发展,必然是两者的循环:发现—应用—再发现—再应用,如此往复,才能形成一个文明的呼吸。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文化和制度上同时接纳两种节奏。基础研究需要时间、耐心和容错;应用研究需要效率、反馈和市场敏感。管理者要懂得保护好奇心的火焰,不因为短期看不到利润而熄灭它;也要懂得让应用研究的成果反哺基础研究,让科学家感受到他们的发现不仅能填满书本,还能改变世界。这就像养一片森林,有高耸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有春天的花,也有冬天的根。
修行之人会明白,道法自然,水到渠成。好奇心是源头的甘泉,商业价值是下游的沃土。若甘泉不竭,沃土必丰;若沃土滋养,甘泉更清。两者相互扶持,才是智慧的循环之道。未来的科学与商业,必定不再是分立的两岸,而是同在一条河上,共赴远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贝尔实验室的创意世界》(原著:Jon Gertner,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详述了贝尔实验室如何在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与商业价值驱动的应用研究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催生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