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变革的思路是先易后难,对成熟的、有把握的地方先改。
2025-08-12

想搬山,先从能搬的石头开始。

在变革这条路上,最大的陷阱,不是走得慢,而是起手太难,把自己吓退。世上许多失败的改革,并不是方向错了,而是因为一上来就啃最硬的骨头,让团队在一连串挫败中耗尽了信心。就像一个人在修行,若初学就想破尽生死关,往往走火入魔;唯有先从持戒、修心、调息这些看似平常的功课做起,才可能慢慢聚力成就更大的突破。变革也是如此——先易后难,先在那些成熟的、有把握的地方动刀,先让改变可见可感,让人尝到甜头,信心和耐心才能被唤起。

很多时候,变革的阻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人的心。人心惰于改变,习惯依赖熟悉的方式。若一开始就推最艰难的部分,就如同让一个从未跑过步的人直接挑战马拉松,结果不是放弃,就是受伤。可是,如果你先带他在花园里绕几圈,再让他慢跑一公里,两公里,等到身体适应了,他反而会主动说:“要不我们跑个十公里试试?”变革的智慧,就在这种循序渐进中。

在组织里,先易后难并不是偷懒,更不是躲避关键问题,而是一种蓄势。易者,水到渠成之处;难者,关乎根本之处。先把水放通了,渠自然会润。先让一批能成功的变革落地,组织就会积累一股“可改”的气场。这种气场,是无形的制度资本,会让后续的艰难改革少了几分冷风,多了几分助力。

承接这种思路,你会发现,先易后难不仅是策略,更是一种心法。变革的过程,其实像治病。一个病人身患多疾,医生若一上来就动大手术,不仅风险高,患者也可能承受不了。聪明的医生会先治那些可快见效的症状,让病人气色起来,体力恢复,然后再去动那些深层的病根。这不单是医术,更是医心——先让人相信“我能好起来”,他才会愿意配合接下来的漫长治疗。变革中,先易后难,就是在给组织“医心”。

顿悟的那一刻,是你看到原来变革并不是非得一次推翻重来,而是可以像种田一样,一块一块地改良土壤。今天松一垄,明天清一渠,过些日子种子发了芽,才有动力继续去开垦石头地。那些一次性推倒重建的改革,往往像暴雨冲刷,看似壮观,实则容易泥石流;而先易后难的渐进式变革,像春雨润物,日久见功。等到简单的部分都做好了,组织的肌肉已经被锻炼得足够强壮,再去啃难题,也不会一下被压垮。

更深的智慧在于,先易后难并不意味着永远在舒适区徘徊。它是有方向、有节奏的推进,是为了最终能攻克最核心、最棘手的障碍。先易,是为了立信;后难,是为了立根。易是暖身,难是正赛;易是积势,难是决胜。若只做易事而不进难关,那便成了自我安慰;若一味攻难而无易事铺垫,则如空手捉虎,九死一生。两者相辅相成,才是正道。

等到最后回望,你会发现,那些被先易后难串联起来的改革轨迹,就像一条逐渐攀升的山路。一路上先是缓坡,再是陡坡,直到登顶时,你才明白,这种循序渐进并不是为了绕路,而是为了让你走得更稳、更远。修行之人,先调身心,再破执念;变革之人,先改易处,再攻难关。这不是拖延,而是蓄力。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变革的力量》,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通过丰富案例与理论,深入探讨了变革中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先易后难”建立组织信心与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