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没有淘汰就没有战斗力。
2025-08-12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人类社会里,任何有生命力的群体,都需要竞争与汰换来维持活力。没有淘汰,就没有真正的进步;没有竞争,所谓的战斗力只是一种幻觉。你看大自然中,溪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不断的流动与冲刷;森林之所以常青,是因为老木枯枝会倒下,让新芽破土向阳。倘若没有这份生生不息的更替,就算一时繁盛,也终会陷入沉闷与腐败。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甚至一个人,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淘汰的机制,就好比一潭封闭的水,起初看似平静安稳,时间一久,必定生出腐气。
在我修行的岁月里,也曾试过避免与人竞争,把一切看作平等相安。然而,静坐之余再观天地,我明白了,平衡并非静止,而是不断调整。就像行走在独木桥上,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修正。真正的平衡,依赖于淘汰那些多余的、阻碍的、不合时宜的部分。修心如此,治世亦如此。
在组织里,如果不去淘汰那些不愿学习、不肯改变的成员,其他人就会被迫在低效的环境里消磨。久而久之,能干的人会失望离去,剩下的都是习惯“躺平”的人。这时,即使打出“团结一心”的口号,也很难有战斗力。因为真正的战斗力,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筛选中锤炼出来的。
我见过一些企业,因为顾及情面,舍不得裁掉不合适的人,结果企业越来越沉重,管理层的心也越来越疲惫。这样的温情,其实是残酷的,因为它延缓了团队自我进化的机会。淘汰不是无情,而是一种深情的坚决——为了让整体活下去,必须舍弃那部分已不能前行的枝叶。正如农夫修剪葡萄藤,不忍心剪下枯枝,就收获不了饱满的果实。
而当你真正理解淘汰的意义,就会明白,这不仅仅是对他人的选择,更是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在每一次竞争、每一次被考验的时刻,你也在接受一种隐性的“淘汰”。在修行中,我们常常自省:今天的心,比昨天更清净了吗?今天的行,比昨天更笃定了吗?若答案是否定的,就等于自己已经被落在后面了。淘汰的逻辑,是普遍的,不会因你闭上眼睛就消失。
顿悟常常发生在看似残酷的瞬间。当你看到一个多年共事的人离开,是因为他在新形势下无法再贡献力量;当你发现曾经的英雄,如今已成为阻力;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习惯,也在被时代抛下。这些时刻,会让人心中一颤,但也正是这样的颤动,让你清醒。你明白了:战斗力不是维持出来的,而是不断重塑出来的。
于是,你开始理解,“淘汰”其实也是一种修炼。淘汰别人,不是为了展示权力,而是为了保全方向与目标;淘汰自己旧的部分,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为了给未来腾出空间。像修行中放下执念,像农夫翻新田土,像水流冲走淤泥——每一次去除,都在为新生让路。
当一个组织有了健康的淘汰机制,竞争并不会让人惶恐,而是会让人振奋。因为每个人都明白,留下来的,都是愿意学习、愿意改变、愿意为目标拼尽全力的人。这样的团队,才能在风浪中前进,才能在挑战里生存。战斗力,其实是一种群体的精神气场,而淘汰,是点燃这种气场的火柴。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深刻分析了为什么企业必须不断自我淘汰旧模式,才能维持竞争力与创新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