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科学只能被发现,技术是创新,工程是精益求精的领域。
2025-08-12

世间的真理原本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它。

在修行的路上,我常想到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微妙关系。科学像是山中清泉,你不去寻,它就静静流淌在幽谷里;你去寻,它依旧在那里,从不因为你的到来而改变,只是你的眼睛第一次看见了它的清澈。技术则不同,它像是工匠手里的刀,刀本来只是铁,但经过淬炼、打磨、设计,就能雕刻木石,创造新形,赋予铁以锋利的灵魂。工程又是另一番景象,它像一座桥,一根梁,一面墙,都是从已有的刀与泉中取材,但在反复打磨中追求精致、稳固与长久。

许多人将这三者混为一谈,仿佛科学就是发明,发明就是建设。然而,科学是发现规律,它是人与天地的对话,是揭开宇宙奥秘的手法;技术是将规律化为手段,是灵光乍现后的具象化过程;工程则是将手段做到极致,使其经得起时间、环境与人心的考验。修行中说“知行合一”,其实在这三者上,科学是“知”,技术是“行”的开始,工程是“行”的极致。

我曾与一位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朋友长谈,他说,科学家并不创造自然定律,他们只是偶然拨开云雾,看见了早已存在的星光。那一刻的震撼,不是因为他发明了什么,而是他意识到,这光本就在夜空,只是人类直到此刻才知晓。与之相对的是技术人员,他们会想办法用这星光去照亮一个村庄,造出灯、反光镜、能源系统;工程师则会考虑,这套照明系统要在风雨雷电之下稳定运行几十年,不断优化、修正,直到它几乎趋于完美。

承转之间,我渐渐看到这三者的互补与不可分割。科学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为技术与工程提供了根基和方向,像道的源头;技术之所以令人惊叹,在于它为科学找到应用之门,像是道生一;工程之所以沉稳深厚,在于它能将这些应用融入现实世界,让其可持续、可依赖,像是一生万物。缺一,便会失衡。若只有科学而无技术,规律只是书页上的墨迹;若有技术而无工程,成果只是昙花一现;若有工程而无科学与技术,它只是重复旧路。

顿悟往往发生在看似平常的一刻。有一次,我在寺院里修补一扇旧木窗,木工师傅一边削木一边说:“刀利是铁匠的功,木合是木匠的心,窗稳是屋主的安。”短短一句话,让我忽然明白,科学、技术、工程正是如此相生相成。科学是铁匠的炉火,技术是木匠的刀功,工程是那稳固不摇的窗。它们的终极意义,不是彼此争高下,而是合在一起,成就一种可靠、长久、可传承的价值。

明理的那一刻,你会发现,这三者的顺序与关系,也是人生与事业的修行之路。少年时,我们要做科学的探寻者,保持纯净的好奇心,去发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壮年时,我们要做技术的开拓者,将规律化为手段,勇于试错,不惧失败;而当我们走向成熟,就该学会工程的执着,把已有的成果不断精炼,让它承得住岁月的风霜。这不仅是专业领域的智慧,更是处世之道。懂得科学的人知道根在哪里,懂得技术的人知道桥怎么架,懂得工程的人知道桥要在百年之后依然坚固。

最终,科学教我们谦卑,技术教我们创造,工程教我们坚持。这三者合一,便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最自然的和谐,也是修行者心中的“道成”。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科学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托马斯·库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深刻探讨科学发展的规律与范式变迁,对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有重要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