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干部提拔重“上过战场、开过枪、受过伤”,永远是我们的优先标准。
2025-08-12

真打过仗的人,走路的眼神都不一样。

我见过两类干部。一类是纸上得来,擅长在会议室里陈述方案,言语流畅,逻辑严谨,却从未在风口浪尖上迎面接过一阵子弹;另一类是亲身涉过险滩的人,他们或许言辞笨拙,但看着局面时,总能在关键处稳住阵脚。这种差别,并不在于聪明与否,而在于经历的火候不同。火里出来的人,心更沉,眼更准,手更稳。干部的提拔若以“上过战场、开过枪、受过伤”为优先,不是为了追求惊险的履历,而是因为真正面对过生死与成败的人,才会懂得责任的分量,也更有能力在关键时刻撑起大局。

战场并不只存在于军营,商场、项目、改革一线,都是另一种战场。那里的“枪”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局,是难以预料的客户反应,是资源匮乏下的硬仗;那里的“伤”可能是计划失利的挫败,是团队瓦解的苦痛,是被质疑甚至否定的孤立无援。没有亲历过这样的磨炼,再完美的理论都只是空架子。因为实战带来的,不只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对人性、节奏、风险、耐力的全面洞察。

承着这个思路去看,干部选拔的标准,就不能只看履历的光鲜与学历的高度。那些真正能带队打硬仗的人,往往不是一路平坦走上来的,而是从泥水里爬过,从失败中站起来过。一个没受过伤的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因为他从未被现实无情地击碎过信心;一个没真正扛过枪的人,很容易低估风险,因为他不知道第一颗子弹飞来的速度有多快。上过战场的人,习惯用预案面对不确定,用团队分担压力,用坚持守住底线。

我想起曾认识的一位项目经理,年轻时在非洲参与基建项目。那时条件艰苦,补给不稳,现场工人多国混合,语言不通。一次施工遇到塌方,设备卡在泥里,工期眼看就要延误。当地暴雨连下三天,通信中断,他带着几名工人用简陋的工具,一点点把机器挖出来。三天三夜几乎没合眼,身上满是泥浆与伤痕。后来回国,他再遇到项目突发状况时,从不慌乱,先问“底线是什么”,再看“能救几成”。这份定力,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战场上捶出来的。

顿悟是在一次长途跋涉的途中产生的。那天走山路,前半段大家都精神饱满,开口讨论风景与路线,可到了陡坡,空气稀薄,膝盖发软,背上的包越发沉重,平日爱说话的人开始沉默,平日看似体弱的人却一步步稳扎稳打走在前面。我意识到,所谓“受过伤”的价值,在于经历过极限时刻的人,知道如何分配力气,知道何时该咬牙,何时该调整,知道坚持的节奏。干部上过战场,不是为了炫耀伤疤,而是让这种节奏感和承压能力,变成团队的定心丸。

更深一层的体悟,是“受过伤”的人更懂得人心。他们知道疼是什么感觉,所以会在队友受挫时伸出手;他们明白一线的不易,所以会在资源分配时多想一步;他们见过真正的崩盘,所以会在危机初现时果断出手防护。这样的干部,不会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也不会被一时的失败击垮。他们看得见山,也看得见山后的山。

明理之后,就知道这种选拔标准不是狭隘的“唯经历论”,而是从根上明白:干部的核心任务,不是坐在高处发号施令,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能站在最前面接住风暴。上过战场,开过枪,受过伤,是一种隐形的信用,是在团队危机时,别人敢跟你走的底气。那些没被风雨打湿过鞋子的人,或许适合在晴天走路,但当乌云压境时,真正能带队突围的,一定是那双走过泥泞的脚。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领导梯队》拉姆·查兰等著,中信出版社,ISBN: 9787508639744。本书深入分析了领导者成长的不同阶段与能力要求,强调实战与磨炼对干部成长的重要性,与本文精神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