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循环的改革是为了防止内卷化。
2025-08-12
老水若不换,就会发臭,制度若不动,就会衰败。
我见过太多看似兴盛的组织,忙碌得如同春蚕吐丝,却慢慢在自己的茧里憋闷到窒息。人们在里面拼命工作,却不知自己是在原地转圈;规则越来越细,流程越来越多,人人被捆在位置上,渐渐只顾保住手里的那点小利益,没了看远方的眼睛,也失了往前走的脚力。这就是内卷的根——大家不再向外拓展,而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争夺微薄的资源。循环的改革,就是要定期打开窗户,让新风吹进来,让积压的空气散去,让组织重新有呼吸、有流动。
一个真正健康的群体,必须保持生机,而生机来自变动。循环式的改革,不是为了折腾人,也不是为了推翻过去,而是为了打破沉淀过久的惯性,避免陷入那种谁也不肯松手、谁也不肯冒险的僵局。它像农田的轮作,种了几年同一种作物,就必须换种,或者让土地休养生息,否则土壤就会板结,连草都长不出来。组织亦然,如果人、事、制度长时间固定不动,不出问题才怪。
我曾在一个企业看到这样一幕:一位部门主管在同一个岗位干了十多年,熟悉每一个流程的细节,也熟悉每一位同事的脾气。表面上看,他的管理滴水不漏,可部门的业绩连续三年没有增长,甚至新人进来不到一年就走人。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不再学习新的业务模式,不再愿意打破既有的安排,他唯一的目标就是维持原状。这就是缺乏循环改革的结果:组织失去活力,个体失去斗志。
承着这个道理,我们再看“循环”的意义。它不是一次性的动作,而是一种规律性的节奏。每隔一段时间,组织要有人才轮换,要有规则检讨,要有目标更新。像打鼓一样,一旦节奏停了,舞步就会乱;一旦节奏太慢,人心就会散。而循环的力量,在于给每个人一个提醒——你的位置不是永远的,你的工作方法也不是终极的,你必须适应新的安排,甚至可能要重新学起。这种“不舒适感”,正是防止内卷最有效的药方。
然而,循环的改革之所以难,是因为人性喜欢稳定。没有人愿意在熟悉的水域之外游泳,没有人喜欢被迫走出舒适区。但恰恰是这种适度的不安,才会让人寻找新的路径,才会逼出潜在的创造力。一个组织,如果能把改革做成周期性的呼吸动作,而不是等到危机爆发才惊慌调整,那它就能避免绝大多数的内卷化危机。因为在每一次小范围的调整中,坏的做法会被淘汰,新的机会会被发现,资源会重新分配,人才会被重新激活。
我顿悟这一点,是在一次徒步翻山时。山脚下的水源被溪流冲得清澈,但在半山腰的一口静水潭,表面虽然平滑如镜,水底却发着青黑色的气味。山里的老人说,那潭水没有出口,雨水流进来之后只能慢慢蒸发,时间长了,水就“死”了。我那一刻明白,组织的内卷,就像这口死潭——资源在里面循环消耗,但没有外部流入或流出。循环的改革,就是要给潭水开一个出口,让新的水进来,旧的水出去。
更重要的是,这种改革不该被看作风险,而应被看作滋养。它不等于彻底推翻,也不等于盲目换血,而是保留核心精神,去掉固化阻碍,让流动成为习惯。比如,一个研发团队三年不调换成员,可能技术很熟,但容易形成小圈子,思想趋同;如果定期轮换一部分成员,不仅能带来新的想法,还能防止老成员的惰性。而制度上的循环改革,也该如此:保留有效的规则,淘汰过时的规定,引入更符合现状的方法。
明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循环改革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生命观。自然界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在循环中维持平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借此轮回;河流流淌、海水蒸发、雨水回落,水界借此循环;人呼吸之间,胸腔起伏,血液流动,身体借此存续。组织若学会这种节奏,就能避免僵死的内卷,像河流一样,永远奔腾向前。怕的不是变动,而是怕失去了变动的能力。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著,东方出版社,ISBN: 9787506033612。本书深入探讨了学习型组织的原理,其中关于系统思考与持续改进的章节,与循环改革防止内卷的思想高度契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