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宣誓要给予一定的预算费用,有仪式感、庄严感和责任感。
2025-08-12
承诺不是嘴上说说,而要用心、用形式和投入让它扎进心里。
在我看来,宣誓不只是口头的约定,而是一种借由仪式,让人将心与志固定在某一刻的行为。人心是会摇摆的,环境是会变化的,誓言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多么华丽,而在于它像在心田种下一颗种子,并用仪式的庄重感为它覆上厚土。预算的投入,不是为了铺张浪费,而是用实际的资源去告诉每一个人:这件事是重要的,我们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古时封将军、授兵符,定要择吉日、行礼仪,这是因为人若感到自己被庄严对待,便会自觉背起责任的重担。
我曾见过一些团队的宣誓,只是站成一排、念几句话、拍拍手,那誓言像写在沙滩上,潮水一来便无影无踪。反之,也见过那些在旗帜、灯光、音乐、庄重的场景下举行的仪式,参与的人眼神会变得笃定,声音会更有力,心中那股“我要做到”的念头,会在此刻定格。投入预算,其实是给誓言添一份沉甸甸的重量,让人知道,这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是背后有组织的心血与资源支撑。
有些人以为宣誓只是形式,觉得做得隆重不过是花架子。但修行让我明白,形式若能引导心意,便有其深远价值。香火、钟声、法衣、经文,这些都是形式,却能让人在其中调心静气,唤起对道的敬畏。企业也是如此,当一群人因一场宣誓而心生责任感,这股力量会延续到之后的工作中。预算的使用,不只是买旗帜、租场地、布置会场,它是为庄重买单,为信念加固。
真正的顿悟,是在你意识到仪式背后不是铺张,而是锚定。当一个团队在灯光下举起右手,宣读自己认同的使命与目标,台下同伴的注视、台上领导的郑重、耳边响起的音乐、胸口微微的激动,这些会合在一起,成为未来动摇时的支撑。那一刻花掉的钱,会在日后化成无法量化的动力。修行中讲“发愿”,佛家弟子会在佛前许愿,并以香火、供品、跪拜来承载心愿,这不是买卖,而是用行为加深自我承诺,让愿力不被日常琐事稀释。
等你真正明白其中道理,就会懂得预算的背后是一种心法:凡事若要长久,必需让承诺刻进人的精神里。而刻的方式,是通过一场有触动、有参与、有见证的过程,让人无法轻易背离。当责任感不是外界强加,而是内心自愿承担,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才会长久。这样做,不是因为喜欢热闹,而是因为人性需要这样的锚点。
所以,宣誓要舍得投入,不是为了装门面,而是为了让每个参与者的心都被那一刻牢牢抓住。花得值,才能收得住;仪式重,责任才重;预算投,信念才能立得长久。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仪式感:让平凡变得庄重的力量》——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方式,探讨为何仪式能强化人类的承诺与归属感,并给出实际案例与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