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用大炮打蚊子,只要胜利,为生存而战是必需的、值得的。
2025-08-12
有时候为了活下去,就得不计代价地出手。
在世间行走,无论是个人,团队,还是一个国家,总有些时刻会被逼到墙角。平日里的规矩、节奏、成本核算,在那一刻全都显得微不足道。你可能会说,打个蚊子用不着大炮,可如果这只蚊子带着致命的病毒,而它的存在意味着你和整个家园的未来,那就不同了。用最重的武器,花最大的代价,只为了保证生存,这是生存本能的呐喊。人若失去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虚幻。
很多人不明白“用大炮打蚊子”的价值,是因为他们把眼光局限在眼前的算术里——大炮的成本、炮弹的稀缺、蚊子的渺小。他们看到的是投入与目标的不匹配,却忘了风险和威胁的真实重量。对真正的战士来说,衡量行动的尺度不是“值不值”,而是“能不能活下来”。能活下来,才有后面的机会去谈节约、优化、改良;若活不下来,所有的精算都只是给死亡做账。
生存之战不只是枪炮与硝烟,也存在于市场、技术、文化、规则的暗流中。企业面对竞争对手的恶意围堵,市场份额的骤降,或者核心技术的被封锁,这些都是看似“蚊子”般的挑衅,却能带来系统性的崩塌。那时,若还慢悠悠地以常规节奏应对,只会等到病入膏肓才后悔莫及。真正懂得生存意义的领导者,会在第一时间集中一切资源,哪怕是全员转向,哪怕是暂时放下所有次要任务,也要确保这一场防御或反击的胜利。
有一天,你会发现“蚊子”并不只是蚊子,它是一次试探,是一次边界的挑衅,是未来更大风暴的前奏。若你在这一刻退让,等来的不只是更多的蚊子,而是铺天盖地的猛兽。此时的大炮,不是浪费,而是防止更大的消耗与灾难。生存是一切的起点,这个起点守不住,所有梦想和规划都会瞬间化为乌有。
在顿悟的那一刻,我们会明白,大炮打蚊子的背后,不是力量与目标的失衡,而是立场与命运的抉择。平时我们推崇精打细算,那是因为环境可控、风险可预估;一旦进入生死存亡的区间,衡量标准就要立刻切换为绝对安全。生存关头的行动,宁可“过度”,也不要“刚好”。过度意味着未来还有调整的机会,“刚好”则很可能在不可预见的偏差中失败。许多历史上的胜负,其实就是因为关键时刻有人敢倾尽全力,有人却在犹豫中错过了唯一的机会。
明理之时,便会看到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真相:生存不是一笔买卖,而是一场无条件的使命。它要求我们在关键时刻拿出全部的力量,即便目标看起来微不足道。因为生存不是靠对等交换,而是靠“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意志。等你活下来了,你才有资格去追求效率、追求和谐、追求理想的状态。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谓“用大炮打蚊子”,其实是另一种说法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是这青山,不会因为你温和等待而自动存在,它必须用力守住。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战争论》(Vom Kriege),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著,商务印书馆译本,ISBN: 9787100098596。本书深刻探讨了战争中资源、战略与生存的关系,其中关于“集中力量应对关键威胁”的思想,对理解“用大炮打蚊子”的必要性极有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