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战略预备队是对人的“转人磨芯”,构筑面向未来的能力。
2025-08-12
真正的战略预备队,是把人炼成明日的刀锋。
在许多人眼里,预备队只是一个等待机会的群体,是还没轮到上场的后备兵力。然而,真正的战略预备队,绝不只是被动等待的存在,它是被放进火炉里反复锻打的铁,是被磨石反复摩挲的刀锋,是一次次推到极限又一次次重塑的生命工程。这里的“转人磨芯”,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深度的修炼——转,是转化人的认知与格局;磨,是打磨人的意志与方法;芯,是让内心的核心价值与能力,成为面对未来不变的底座。
我们常说要储备人才,但很多储备只是账面数字,名字挂在那里,却没有经历真正的锤炼与转化。一旦上了战场,就显露出底子薄、心不稳、手生疏。战略预备队的存在,正是为了防止这种纸上储备。它是一种“提前进入未来”的修行,让人先在模拟的风浪中练胆,在提前制造的难局里练心。这样,当真正的风暴来临,他们不是在学游泳,而是在熟水性。
这种预备队的训练,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技能是表层,真正的根在于心智结构的升级——能在不确定中找准方向,能在压力下保持清醒,能在困境中调动资源自救。这种能力,不是几次课堂培训可以得来的,而是一次次经受挑战、一次次反思自我、一次次突破边界的积累。它像是打造一颗内芯,不为眼前的掌声所动,不为短期的得失所扰,始终稳步走在自我成长的长线上。
顿悟的那一刻,是你发现战略预备队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它何时上场,而在于它在幕后沉淀的力量,已经在无形中影响全局。就像一支潜水的舰队,不露锋芒,却时刻准备在最需要的地方浮出水面。它的存在,不仅让整个组织多了一份安全感,也为关键时刻提供了翻盘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预备队成员在转与磨的过程中,早已完成了从“候补”到“战士”的心性蜕变。他们不再只是为了一个职位而等待,而是已经在心底与未来的使命结了缘。
你会看到,那些真正经过“转人磨芯”的人,眼中有光,脚下有劲,心中有尺。他们懂得在平稳中积蓄力量,也能在混乱中找出路径。他们不急于求成,因为知道厚积方能薄发;他们不惧怕暂时的寂寞,因为深知一旦机会来临,能否一击即中,全凭平日里那一寸寸的打磨。战略预备队的意义,不是为了养一群随叫随到的替补,而是培养一批能引领下一段航程的舵手。
明理之时,你会真正理解,所谓战略,不是算好眼前的一步,而是把十步之后的关键人选,提前放进炉火里炼成钢。战略预备队的培养,不是浪费,而是对未来最稳妥的投资;不是为今天的不足补缺,而是为明天的可能筑基。那些被转化、被磨炼过的人,不只是战场上的力量,更是文化的种子、价值的传承、变局中的定海针。他们一旦走上前线,不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能用自身的稳定与清醒,带动周围的力量共同前行。这,才是战略预备队最深的意义——不是为现在准备,而是为未来护航。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与杰里·波拉斯(Jerry I. Porras)著,ISBN: 9787508603510。本书深入探讨了伟大企业如何通过价值观、人才与机制的长期积累,构筑跨越时代的能力,对理解战略预备队的长远意义颇有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