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要多场景、多路径、梯次化,科学弹性地选拔干部,形成“使用一代、选拔一代、磨练一代、发现一代”梯次队形。
2025-08-12
选干部就像育苗,要不同土壤、不同季节、不同方法。
我在修行中常想,世间万物的成长都讲究因时、因地、因材施策。若要一棵树长得好,春天要播种,夏天要修枝,秋天要采收,冬天要护根;若要干部队伍常青,也当如此。选拔干部,不是一次性的挑选,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互相衔接的过程——使用一代、选拔一代、磨练一代、发现一代,就如同四季交替,形成一条不断延续的生命链。这个链条如果断了,干部梯队便会出现空档,团队的战斗力和韧性也会随之下降。
多场景的选拔,像是在不同地形上试炼将士。有的人在平原善骑射,有的人在山地擅步战,有的人在水域能驾舟。单一场景的考察,只能看到一部分能力;多场景的历练,才能让干部在各种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暴露弱点,锻造韧性。这不仅是为了公平,也是为了匹配环境变化下的需求。商业世界如同战场,风云瞬息,若干部只会在熟悉的环境里发力,那他就会在陌生局面中变得迟钝,甚至误判。
多路径的选拔,是给干部更多的上升通道与成长路线,不将所有人推上同一条窄桥。有的干部善于开疆拓土,适合从一线市场成长;有的干部长于管理协作,可以从内部运营中磨砺;有的干部心思缜密,能在战略与研发领域发光。不同路径的结合,让组织拥有多元的能力组合,就像一支军队,有前锋、有中军、有后勤,才能稳固前行。若路径单一,干部选拔便会陷入同质化,队伍变得脆弱。
梯次化的队形,则是防止青黄不接的根本。用一代,是现役主力,要确保他们状态饱满;选拔一代,是储备主力,要让他们看到希望;磨练一代,是在淬火中成型,虽未到顶峰,却已锋芒渐露;发现一代,是刚冒出头的嫩芽,需要被识别和保护。这四个层次缺一不可,也不能错位。若全靠现役主力,时间久了必会疲惫;若储备不足,主力退下时便会出现真空;若不去发现新苗,未来就无可用之材。
顿悟之时,我意识到,这种循环的精妙在于“科学弹性”四个字。科学,是有规律、有标准、有方法,不能凭喜恶和印象去定人,而要有系统的考察与量化的依据;弹性,是在科学框架内保留灵活的空间,让不同特质的人都能找到成长机会。过于僵硬,会扼杀创造力;过于随意,会失去公信力。科学弹性的结合,就像一张有韧性的弓,既能稳,又能发。
更深一步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组织的需求,更是人的修行。干部从发现到使用,是四个阶段的心性变化——初见时的渴望与不安,磨练时的坚韧与耐心,选拔时的跃迁与担当,使用时的沉稳与自觉。这一路走来,不仅是能力的锻造,更是格局的打开。若没有多场景的磨合,他的心会被固化在单一经验中;若没有多路径的通道,他的眼界会局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若没有梯次化的氛围,他会在孤立中消磨锐气。
明理之后,我明白了,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长年累月的耕耘;不是单一赛道的冲刺,而是多维布局的棋局;不是挑一个最好的人,而是让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人都能在适合的时间站到适合的位置。唯有如此,队伍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确定的力量。就像修行中的传承——师父用一代弟子,教一代弟子,试一代弟子,寻一代弟子,这样香火才能绵延不绝。干部队伍的生命力,也在这样的循环中悄然积蓄。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领导梯队:全面打造领导力驱动型公司》——拉姆·查兰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详细解析了不同层次领导者的成长路径与选拔机制,对构建“使用一代、选拔一代、磨练一代、发现一代”的梯次体系极具参考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