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不能“口号治企”。
2025-08-12
空喊口号不会让企业走得更远,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在日常修行中,我常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喜欢高举旗帜,口中满是豪言壮语,却鲜少去触碰那些沉甸甸的、需要耐心与担当的事。企业亦如此,如果治企只靠口号,就像修行只靠念几句经文而不下坐修功夫,表面热闹,根基虚浮。口号容易让人振奋一时,却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它像是一阵鼓点,能让人瞬间昂扬,却无法代替持久的行军粮草。
口号治企的最大隐患,是让人沉溺于语言的幻象,把行动的艰辛遮蔽。管理层如果天天开会讲理念、喊目标,而不去做资源的配置、不去拆解落地的路径、不去承担必要的代价,那么员工的热情就会被一次次“只说不做”消磨殆尽。久而久之,口号成了企业文化的全部,执行力却日渐衰退,像一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看似繁盛,实则空虚。
真正的企业经营,不是让人每天重复一套振奋人心的话,而是让每个人在岗位上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口号如果不能转化为清晰的责任分解、可衡量的目标与实打实的资源支持,就成了空中楼阁。修行里有句老话:不怕你不说,怕你说了不做;不怕你做得慢,怕你只做表面功夫。口号治企,最容易让人误以为“说得好”就是“做得好”,而忽略了行动的深度与厚度。
承接着这个思路,我想到许多企业的衰败并非出自外部环境的打击,而是内里空心化的管理习惯。他们习惯用口号替代思考,用会议替代执行,用报告替代现场调研。这样的管理,开始时或许还能靠一股气支撑,但一旦遇到市场的急流险滩,就会暴露出基础的脆弱。因为口号无法替企业挡住风雨,只有系统的能力、清晰的流程、持续的创新才能。
我在一次深山修行时悟到:山上的松树能经百年风雪,不是因为它喊了多少口号,而是因为它的根深深扎进岩缝,日复一日地吸收微弱的水分,耐得住寒冬,守得住风霜。企业要想活得久,活得稳,也必须有这种耐性。口号可以是方向的灯,但灯点亮后,你得去走路、搬石头、修桥铺路。否则,灯光只是照亮了一个原地踏步的人。
顿悟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口号不是罪,空喊才是病。口号是对目标的凝练,是旗帜与信号,但它必须嵌入到企业的“气血经络”里——战略的布局、制度的执行、流程的优化、人员的激励,都要与口号一致。否则,口号就会变成一种集体自我安慰,让人满足于喊得比别人响,而不是做得比别人好。修行人讲求“知行合一”,企业经营同样如此,口号是“知”,落地才是“行”,缺一不可。
在明理的部分,我愿送出一个更长远的提醒:口号是短期的兴奋剂,执行力是长期的免疫力。市场风云多变,企业不能靠几句口号抵御外部风险,更不能靠它构建内部能力。管理者应当时刻自问:今天我们喊的口号,是否已经转化为明确的行动方案?是否有具体的负责人和可验证的成果?是否能在一个季度、一年之后,从业绩和能力的提升上看见它的印记?若答案模糊,便该收起喧嚣,回到工地、车间、市场一线去看一看。
修行人不怕寂寞,不怕劳苦,因为知道每一次沉默的用功,都会在未来某一天显出力量。企业也当如此,不被一时的口号声浪所迷,不因短期的掌声而放松内功。行稳方能致远,根深才可叶茂。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著,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深刻剖析了“知”与“行”的关系,对企业避免“口号治企”、强调落实与执行有极大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