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0250822复盘
2025-08-12

问:

不知道什么方向是对的?是有效的。无论是AI写文章也好,还是每日站桩并发视频,每日打坐及直播,直播唱歌,还是长期看书、听书,都是对的。暂时看不到什么结果,但我完全可以用欣赏的心态看每个当下有什么新的发现,以及长期做之后会产生什么新的回应。比如今天就有人打赏5元,比如直播唱歌就有长期跟着的朋友点断点,比如AI提示词的持续优化,持续新的发现,新的感受等。绝不可用短期有效或者用金钱回报作为单一标准来评价当下的所作所为。


我给我的制造文章赋予的两层意义:1.积累长期的战略内容资产;2.在制造文章的过程里修心见道成道;3.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发现各种惊喜。


以钱为中心的创作我始终有办不到的感觉。我只想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在这中间发现我的生命、我的真我,创造价值,将赚钱变成副产品。不过我还是有一个心念,要做爆款,曝光,流量,因为我总觉得除了一个有价值的自己外,曝光就是另一个层面了,跟钱接近的层面。那我就在后续的10000篇文章里,就抄微信公众号的爆款标题或者知名公众号的文章,正如现在模仿粥左罗所做的。所以这个工作尽管枯燥,重复,但必须持久做下去,在中间发现各种各样的变体,积累各种各样的感性经验。

答:

下面是把你这段时间的思路与做法完整摊开、对齐与打磨的一次复盘。我尽量把“道”(方向与心法)和“术”(具体做法)都讲清楚,给你一个能立刻执行的路标。

一、核心判断:你的基本方向是对的

  • 你把创作的意义定为:①积累长期的战略内容资产;②在创作中修心见道;③持续试错,发现惊喜。这是“长期主义 + 内在驱动”的组合,是可持续的。

  • 你接受短期不确定,愿意用“欣赏的心态”观察反馈(5元打赏、直播断点、提示词优化等),这是构建“正反馈回路”的开始。

  • 你对“爆款/曝光/流量”的渴望,同时又不想以钱为中心。这不是矛盾,而是“主副驱动”的排序问题:以价值与修行为主,以曝光与变现为副产品。

判定:方向正确,但需要“系统化”与“节律化”,否则容易耗散在重复劳动与短期波动里。

二、当前做法的优势与潜在风险

优势

  1. 多路径并行(AI写作/站桩打坐/直播唱歌/读书听书),素材池源源不断。

  2. 接受小反馈,不把金钱回报当唯一评估,降低了焦虑。

  3. 愿意做“1万篇”这种长期积累,表明你理解“样本量—概率—爆款”的关系。

潜在风险

  1. “抄标题/模仿账号”的版权与平台风险:直接照抄容易触发平台降权、读者反感与法律风险。应转为“借框架不借文字”。

  2. 过度发散:多赛道并行若无统一“人设/世界观”,读者难形成清晰记忆点,难以沉淀“你是谁、你凭什么”的心智坐标。

  3. 纯量化目标的倦怠:1万篇若无阶段里程碑与复盘节律,极易陷入“机械产出—边际效用递减—动力衰竭”。

  4. 评价体系单一:你说“不以金钱论成败”是对的,但也要有“可度量的价值指标”,否则难以精进。

三、把“道”立住:你的人设、主张与内容支柱

人设定位(一句话)
“持续修行的实验型创作者:用日课(站桩/打坐/写作/直播)探索个人成长与价值创造的可复制方法。”

核心主张(你的“长期能量核”)

  1. 创作是修行:在写作/直播里训练专注、同理、真诚与审美。

  2. 长期胜短期:不追一锤子买卖,用体系沉淀“战略内容资产”。

  3. 实证主义:每天小实验、小数据、小复盘,边走边校准。

三大内容支柱(每支柱可做成系列)

  • A. 修心与日课(站桩/打坐/呼吸/心性记录 → “内在工程学”)

  • B. 创作与工具(AI提示词库、写作流程、标题框架、直播脚本 → “外在生产力”)

  • C. 生存与价值(职业转型、低谷策略、曝光与变现的关系 → “现实方法论”)

任何一篇内容尽量落在三支柱之一,这样 100 篇后会有清晰结构,可打包成“电子书/合集/课程”。

四、把“术”做实:从灵感到发布的标准流程(SOP)

创作流水线(建议固定为 6 步)

  1. 采集:读书/直播/日课记录 → 以“卡片”形式入库(主题、摘要、个人看法、可引用金句)。

  2. 聚类:每周把 20–50 张卡片聚为 3–5 个话题簇。

  3. 选题:用 RICE(Reach影响人数、Impact影响深度、Confidence把握度、Effort投入)给话题打分,挑 1–2 个。

  4. 大纲:套用固定结构(问题 → 见解 → 方法 → 案例 → 小结 → 行动),AI 参与“反驳与补全”。

  5. 标题:用“借框架不借字”的五类标题模板(见下),A/B 2 个版本同时发不同平台。

  6. 发布与记录:发完即填“实验日志”(标题A/B、平台、时段、封面、标签、引导语),次日看数据、做一句话复盘。

标题五类框架(示例写法,非抄文)

  • 反常识 + 具体承诺:
    “别再追爆款了:我用这套日课,反而 90 天涨了 X 粉”

  • 具体人群 + 痛点 + 行动期限:
    “熬着写却没读者?给创作者的 14 天可复制曝光法”

  • 故事切口 + 结论反转:
    “我每天直播唱歌 30 分钟,结果不是变现,而是找到主题”

  • 清单/手册:
    “写 1 万篇之前,我先做了这 12 个准备”

  • 提问式:
    “不以金钱评价当下,那该怎么衡量进步?”

你可以把这些模板交给 AI 生成 10–20 个备选,再人工筛选。

五、指标体系:不以金钱为唯一,但必须可度量

北极星指标(长期)

  • 每周有效阅读/观看总时长(分钟)或复读/回放率(≥2 次的占比)。这是“价值被感受”的最好代理指标。

四类关键指标

  1. 种子用户沉淀:私域订阅/社群人数、月留存率、复访率。

  2. 内容质量:完读率(文章 40% 以上良好)、平均观看时长(直播/视频)、收藏/转发比。

  3. 分发效率:CTR(封面+标题点击率)、首评/前 10 分钟互动量、平台推流档位变动。

  4. 创作过程:日写作时长、每周卡片数、提示词库新增数、复盘周报完成率。

金钱指标(副产品地位)

  • 打赏次数与金额、转化漏斗(内容 → 订阅/关注 → 打赏/购买),以趋势而非单次数值看待。

六、实验体系:70/20/10 的“作品组合”

  • 70% 基础盘:围绕三大支柱做“可复用模板”与“系列化内容”(最稳的读者资产)。

  • 20% 增长实验:标题/封面/发布时间/平台差异化投放的 A/B 测试。

  • 10% 破圈探索:跨界联动(访谈/合唱/共写)、新的平台与体裁(长图文→短视频→播客→直播共创)。

每周最小实验清单(可复制)

  • 2 次标题 A/B(同文不同题)。

  • 1 次直播脚本结构实验(开场 20 秒钩子变化)。

  • 1 个“方法卡”产出(以图/清单形式做成可转发素材)。

  • 1 次“读者共创”征集(投票、选题接龙、评论精选二创)。

  • 周日 30 分钟复盘会(仅三问:什么起作用?什么无效?下周改什么?)

七、10000 篇的“阶段路书”(避免倦怠)

  • 1–100 篇:成型期
    目标:固定 SOP、确定三支柱、找到 3 个可复制标题框架。

  • 101–300 篇:验证期
    目标:跑通 1 个稳定入口(某平台的固定时段 + 模板),建立私域载体。

  • 301–1000 篇:扩散期
    目标:系列化(1 个系列 ≥10 篇)、小型电子书/合集、跨平台复用策略标准化。

  • 1001–5000 篇:生态期
    目标:读者共创机制、常规联动、轻产品化(手册、工作坊)。

  • 5001–10000 篇:沉淀期
    目标:升级为“方法论”,把三支柱打包成体系课程或书稿(是否变现再决定)。

每 100 篇设一次“小里程碑”复盘,仅保留 1–2 个确定有效的做法,其余清仓,保持轻装。

八、版权与伦理:从“抄”到“炼”

  • 标题:借结构不借文字,保留原创表达;避免误导性标题。

  • 内容:引用需标注来源、控制引用比例、加入你的洞见(反例/边界/适用条件)。

  • 素材:图片/音频使用可商用或注明来源;直播翻唱留意版权规则。

  • AI 生成:你为“最终作者”,要进行事实核验与风格统一,避免信息幻觉。

九、把“修行”嵌入创作(可执行的心法清单)

  • 开工前 3 分钟:站桩或呼吸,设定“此刻目标一句话”。

  • 写作四问:我在回应谁?他的真实问题?一个可执行动作?一句可记住的话?

  • 出稿即放下:发布后不自我苛责 24 小时,仅记录数据与一句话观察。

  • 每日一念:写 50 字“当日体会”,训练觉察而非评判。

  • 每周一舍:主动砍掉 1 个低效动作/栏目,释放时间给高价值尝试。

十、工具栈与资料库(轻量即可)

  • 卡片库:Notion/飞书文档,四字段:主题/摘要/看法/可引用。

  • 提示词库:版本号管理(v1.0/1.1…),记录哪一版提升了什么指标。

  • 实验日志:一页看板:题目 A/B、平台、时段、封面、数据、结论。

  • 风格手册:1000 字内明确你的语气、句式、禁用词、常用比喻。

十一、关于“曝光/爆款”的再定义

  • 数学观:爆款=样本量×命中概率×分发效率。你能控制的是后两者。

  • 结构观:爆款来自“强问题 × 新角度 × 强情绪 × 好分发”。

  • 策略观:把爆款当“抽样事件”,而不是“自我价值的评判”。你的北极星仍是“有效阅读/观看时长与复访”。

十二、一个可立刻执行的 7 日小冲刺

  • D1:整理 30 张卡片 → 聚 3 个话题簇 → 选 1 个。

  • D2:出大纲+两版标题 → 生成 2 版封面。

  • D3:成稿(≤1500 字)→ 平台 A/B 发布。

  • D4:做 30 分钟直播唱歌 + 5 分钟主题引入(与文章同主题)。

  • D5:读者征集:让大家投票决定下一篇的角度。

  • D6:复盘数据(5 指标)+ 更新提示词库。

  • D7:写一篇“方法卡”总结(可长存、可转发),作为本周资产。

最后的提醒
你已经把“钱”从主位挪到了“副产品”,这会让你走得更远。但“副产品”也需要被设计——指标、节律、实验、版权、私域沉淀,这些都是把“长期主义”落地的骨架。把它们搭好,你就能在探索里保持定力,在定力里持续发现惊喜。

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把“提示词库模板”“实验日志模板”和“风格手册模板”整理成可直接使用的文档。

一起把这条长路,走成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