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如何识别出真正的人才,面试至关重要。
2025-08-12
真正的人才就像深山里的清泉,不是随便一眼就能看穿,但面试是打开泉眼的一把钥匙。
我见过太多人招人时只看外在的履历和谈吐,就像挑一颗果子时只看它皮面是否光亮,却忽略了轻轻敲一敲、掂一掂,听听那里面是否有真实的饱满与甜香。真正的人才,往往不是一开口就耀眼的那类,他们可能不急着展示自己,却在不经意的回答里透出一种厚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有的是历练出来的韧性,有的是深思熟虑后的笃定,有的甚至带着一种“我不必讨好你”的安静自信。面试时,这种气息不会被表面花哨的语言所遮掩,只要用心,就能察觉。
在俗世的日常里,我们常常被速度、效率、短期成果绑住了眼光,急于在短短的半小时里“看透”一个人,于是问题就变成了:我们看的究竟是什么?是候选人擅长迎合的那一面,还是他真正内里的为人、智慧与定力?我曾经误判过一个人,他面试时滔滔不绝,逻辑清晰得像教科书,连我都差点被说服。可后来才发现,他的执行力不稳,遇到压力时容易推卸责任。那一刻,我才明白面试不只是问答,更是心与心之间的照见。
想要看透一个人,就不能让面试停留在“准备好的回答”上。人会演,但演不久;人会装,但装不稳。一次真正的面试,应该让候选人离开他精心铺设的台本,走到一片不熟悉的土壤中,看看他是慌乱踩步,还是能稳住呼吸,找出一条路。这就像行走江湖时与陌生人对弈,不必直接打出杀招,而是先落几步试探棋,观察他是急躁落子还是静心审局。
于是我开始学会慢下来,不急着抛下一个个硬邦邦的问题,而是用一些柔软的切口,问他的选择、问他的遗憾、问他在一件小事上的坚持。那一刻,他的眼神、语气、甚至呼吸的频率,都会泄露出真实的性情。面试,不只是看一个人的“能做什么”,还要看他在面对不确定时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人可塑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我曾面试过一位年轻人,履历并不惊人,甚至有些跳跃。但当我问起他一次失败的项目,他没有急着推卸,也没有夸大困难,而是详细地说了他当时的失误、自己的心境,以及如何调整方法再次尝试。他的语速很稳,没有太多渲染,却让我感到一种踏实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语言的技巧,而是一个人真实经历过波折后,心里生出的定根。这让我想到,在修行中,真正的功夫不是背下多少经文,而是遇到风雨时能不能不乱了步伐。
很多人以为面试只是术,其实它也有道。术,是问题的设计、流程的安排、逻辑的严谨;道,是如何用这些术,去看见人性深处的真实。术可以学,道却要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感悟。在一次面试中,我刻意让一个候选人分享一次“临时被改任务”的经历,他笑了笑,说:“我先会问清楚原因,如果发现改动能让整体更好,我会想办法调整;但如果只是因为领导心血来潮,我会先按要求做,但会准备一份备选方案,以防后续再改。”这回答看似普通,却有洞察、有应变、有自持,我知道,这个人能在团队里立得住。
我渐渐明白,面试的本质,是用有限的时间,透过候选人表层的自我包装,看见他的本性。真正的人才,不一定是所有问题的“满分答卷”,但一定有稳定的核心与成长的潜力。而识人的人,也不该被表面的锋芒迷住,而是要有一双慧眼,看见那被岁月打磨过的、沉静而持久的光。
那一日,我坐在茶桌前,听一位老者谈识人之道。他说:“面试问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问的心。”我问他何解,他说:“你若心急,便只想听到答案;你若心静,才能听到人心。”我忽然觉得,这话比任何技巧都深刻。识人如修行,先要收回自己的妄念与预设,才能真正看见对方。
后来我再去面试,总会先让自己沉一口气,不带急切,不带怀疑,也不带过多期待。我发现,当我放下成见,人就会露出更真实的一面。于是我学会在答非所问里找真相,在短暂的沉默里看心性,在眼神的闪烁中读出意图。这些细微的感受,远比履历和标准答案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走向。
终究,真正的人才不是被你问出来的,而是被你“看见”的。他或许会在回答中流露出脆弱,但那份坦诚会让你信任;他或许不会立刻给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你能看到他思考的轨迹和逐渐明晰的判断。这种可持续成长的能力,才是一个团队最宝贵的财富。
面试,是一种短暂的缘起,而识人,是一生的修行。能在这一刻相逢、交谈,本身就是一份机缘。若你以急功近利的心去衡量,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表象;若你以平和的心去倾听,看到的就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真正的人才,就像泉水,清不清澈,甘不甘甜,不在于你取水的速度,而在于你是否愿意耐心等到泉眼自己涌出。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识人术:高效识人的心理学原理与实用技巧》作者:李原,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