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大学是要努力让国家明天不困难。
2025-08-12

大学若不教人担当,国家的未来就会缺了骨头。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分数,将来能找到一份轻松的工作。父母在饭桌上说“好好读书,将来就能出人头地”,老师在讲台上说“努力学习,将来才有好前程”。这些话听多了,心里就会生出一种错觉——大学是为自己铺路的地方,和国家、社会的命运没多大关系。可当我渐渐走进现实,才发现这条路其实并不只是自己走,背后是无数双眼睛在看,是无数双脚步在跟。大学,不只是一个让人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把人锻造成可以扛事、敢担事的地方。它不只是要让我们有今天的舒适,而是要让国家在明天不至于陷入困境。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翻到一本讲中国近代史的书,里面写到一群在动荡年代仍坚持学习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人后来成了科学家,有人去了战场,有人选择留在乡间教书。他们的共同点是——那时的学习,不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份安稳的生活,而是为了让国家少一分危机,让民族多一分力量。这让我忽然觉得,大学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给了我们多少知识,而在于它让我们准备好,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做一件可能超出自己安逸范围的事。

承着这个念头,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大学生活。图书馆很大,里面坐着埋头做题的人,也有翻着杂志消磨时光的人。实验室很忙,有人为了发一篇论文日夜不休,也有人只是混一混学分等着毕业。操场上有人晨跑,也有人躺在草地上刷手机。其实,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能一概评判好坏。但我渐渐发现,一个大学的气息,不只是由它的建筑、课程和排名构成,而是由这里的年轻人共同的心气决定的——是向内缩成一个舒适的小圈,还是向外去看更大的天地。

当一个人只把大学当作个人跳板时,他的视野就容易被“我的工作”“我的收入”“我的幸福”圈住。这没错,但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那当国家面临困难时,谁会站出来?反过来,如果一个大学能培养出愿意在危机中担当的人,那这个大学本身,就成了国家的坚实后盾。就像古人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不是口号,是你在面对诱惑、安逸、风险和牺牲时,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衡量标准——我能为更多人做什么,我能让明天不那么艰难吗?

我曾经遇到一个毕业于名校的学长,他在一家待遇极好的外企工作了两年,后来突然辞职去了一家小城市的水利局做基层工程师。我问他原因,他说:“我在外企做的东西,离国家的核心需求很远,但水利关乎民生,每修一条渠,就是几十个村的希望。”当时我没太懂,现在回想,这就是担当——不是把自己逼得苦哈哈,而是有意识地把个人能力投向更能撑住未来的地方。大学的意义,就是在你还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让你看见这种选择,并且为它储备实力。

真正的顿悟,是在一次去山区支教的时候来的。那里的学校教室简陋,孩子们用的是别人捐来的旧书,但他们的眼睛亮得像山里的星星。有个小男孩问我:“哥哥,大学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有很多书和很多老师?”我一时愣住了,不知该怎么用一句话回答。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大学不是我们个人的终点,而是许多人希望的起点。我们在大学里学的每一点本事,其实都可能是别人未来生活的依靠。如果大学只培养出会考试、会找工作的人,而没人去思考如何让这些孩子也能有机会走进更好的学校,那我们的学问就变成了孤岛,和现实的海洋断了联系。

那天晚上,我躺在破旧的宿舍里,听着山风吹过窗户,心里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晰感:国家的未来,其实藏在每一个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心里。你今天的努力,不是只为你自己,哪怕只是多读一本书、掌握一门技能,将来都有可能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大学让我们见识世界,但更应该让我们有力量去改变世界。

回到城市后,我看那些匆匆上课的人群,不再只是觉得他们在为自己的前途奔波,而是隐隐觉得,他们都是在为明天的国家积蓄能量。这个认知改变了我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不再只想着怎么让成绩好看,而是想,这门课的知识,我能用在哪里?能帮到谁?哪怕只是解决一个小问题,也是让明天少一点麻烦。

明白了这一层道理,再回头看“大学是要努力让国家明天不困难”这句话,就觉得它像一面旗帜,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用来指引方向的。它提醒我们,大学生不只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承诺——我愿意让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安稳相连。有人说这太沉重,可真正的沉重,是当困难来临时,我们才发现自己没准备好。轻松的日子里多一点自觉,才能在艰难的日子里多一点底气。

所以啊,大学不是单纯的个人舞台,它是一个试炼场,是一个让你看清世界、认清自己、并决定要往哪里走的地方。它不要求人人都去拯救世界,但它希望你至少能照亮一小片地方,让那片地方的人在黑暗中不至于迷路。当这样的光点多了,国家的明天自然就会亮。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全书以平实的笔调讲述近代中国在危机与复兴之间的历程,让人更清楚知识与担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