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让穷孩子每天能吃上二两肉,也许比修些大房子强。
2025-08-12

让穷孩子每天能吃上二两肉,比起盖一座空荡荡的大房子,更能让人心安。

我曾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停留过几日。那里风很干,土很硬,房子多半是泥墙青瓦,冬天风一刮,缝隙里就钻进冷气。村口有一栋新盖的大楼,刷着白漆,看着气派,但楼里只住着村委会的几个人,其他时间就是空着。可就在不远的地方,有个小男孩,每天放学回家,能吃的最多就是一碗咸菜配稀粥。那天我看到他在菜地边盯着一条被宰杀的鸡发呆,眼神里有一种很单纯的渴望——那不是贪心,而是一种身体深处的缺乏。我忽然觉得,如果有人能让这孩子每天吃到两小块肉,那比修多少气派的房子都要让这片土地暖一些。

我们常说要扶贫、要建设、要改善生活,可一旦落到实际,很多时候做的事只是为了看上去体面。修大路、建楼房、挂标语,的确是政绩,是“显眼”的成果,但那些不显眼的小事——比如孩子的营养、病人的药费、老人冬天的棉衣——却常被忽略。一个人缺了房子,不一定活不下去,可一个孩子缺了营养,他的身体和心智就会在沉默中受限,这种伤害会伴随他一生。我们很少去计算这些看不见的损失,因为它不够宏大,也没有被放到足够多的镜头里。但如果真的要衡量一件事的善意和价值,就该问一句:它能不能直接让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我也见过有人捐钱修庙、建雕像,却在同一个地方,孩子们的校舍是危楼,教室里冬天没有取暖。那些善举的发心未必错,可如果换个方式,把钱化成热饭、暖被、课本,会不会让善的光照得更直接?有时我在想,这世界的温暖不是靠几座高大的建筑撑起来的,而是靠无数细小而具体的照顾,一顿饭、一件衣服、一次看病的钱,这些不起眼的东西,才是生命的基本保障。

我记得有位老者说过:“给人钱,不如给人粮;给人粮,不如给人机会。”我当时很赞同,但后来又想,这个顺序里,第一步往往才是最难迈的。一个人连今天的饱饭都没有,还谈什么未来的机会?所以,当下最急迫的善意,就是先让眼前的饥饿和寒冷得以缓解。等胃不空了,手不冻了,心才能稳下来。

那天我又去了那个小男孩家,送了一小块腊肉,他母亲赶紧切下一半给孩子煮汤,另一半留着等父亲回家再吃。孩子喝汤的那一刻,我看见他的眼睛亮了——那亮光比任何城市霓虹都真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善的意义不是在于规模,而在于深度。哪怕只是一碗汤,它也能抵御寒风,点燃希望。

修行让我学会慢慢分辨:有些事是为了别人看,有些事是为了别人好。修大房子,可能更多是为了让人看见,而让穷孩子每天能吃上二两肉,则是真正让他好。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根本的。我们活在世间,不是为了堆砌外在的面子,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托起生命的重量。面子可以让人短暂地抬起头,温饱却能让人长久地走下去。

我在山里走得久了,看过太多寒风里冻得瑟缩的老人,也看过为了省下饭钱多买几本作业本的孩子。那些景象让我知道,真正的慈悲,不是从高处俯瞰去施舍,而是从低处蹲下与人对视,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最需要的东西递到他们手里。修行人说“布施”,其实不分大小,重要的是那一刻你心里装着对方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形象。

世间的“善”,若只是为了被看见,就会在热闹散去后空落无声;若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它就会在时间里生根发芽。你给一座大楼,可能只是换了一块招牌;你给一个孩子每天两两肉,却是让他的身体更结实,眼睛更有神,日子更有盼头。这种改变是实在的,哪怕没有镁光灯,它也会像一股暗流,悄悄推动生命向前。

修大房子和给孩子肉,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取舍的智慧。若资源有限,先去解燃眉之急;若余力充足,再去添锦上花。就像农夫先要耕好田、种好粮,再考虑装饰庭院。任何逆序的善意,都会变成形式而非实质。

真正的善行,不需要太多华丽的理由,它只需要落到实处,让受益的人真真切切感到温暖。也许,给一个穷孩子每天两两肉,就是在改变一代人的命运;也许,这样的小事,才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小额善举的力量》(The Power of Small Acts of Kindness),作者:Adrian Webster,Wiley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