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和平需要实力相当才可获取,祥林嫂式的和平是不存在的。
2025-08-12

真正的和平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你能握得住的。

我小时候听老人说过一句话:“拳头里有力,心里才安。”那时我不懂,以为是老辈人好勇斗狠的偏见。后来读了鲁迅的《祝福》,看到祥林嫂一次次妥协,一次次忍让,换来的不是别人对她的尊重,而是更深的轻视和更重的欺压,我才慢慢明白——有些“和平”,只是暂时的不打你,但绝不是尊重你。那种和平像一张薄纸,吹口气就破了。祥林嫂用忍耐求和平,但没有实力去守和平,所以她的世界越来越小,直到小得只剩一口气。和平,不是靠一味退让,而是要有与之匹配的力量去稳住它。

很多人谈和平时喜欢说,要宽容,要互相理解,要多沟通。没错,这些都是美好的品质,但前提是双方的地位与力量要接近。如果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卑微无助,那么谈和平只是空话。因为对强者来说,和平是选择;对弱者来说,和平是乞求。选择可以随时改变,乞求随时会被拒绝。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国家关系上,和平都需要对等的基础,否则就像搭在一条断裂木桩上的桥——看似立着,实际摇摇欲坠。

在我修行的路上,我曾以为,修行人应当如水,遇石绕行,遇土渗透,柔中有德。但水之所以能润物无声,是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如果一滴水孤零零地落在烈日下,很快就会蒸发无踪。修行不是去除力量,而是让力量有分寸、有方向。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才真正看懂祥林嫂式的和平为何不存在——因为那不是和平,那是无力感的延长。

承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例子。有个朋友在公司里总是被安排加班,而且是别人推下来的活。他性格温和,不想与人争吵,每次都答应。开始几次,别人还说声谢谢,但渐渐地,谢都不说了,反而觉得理所当然。有一天他身体不舒服拒绝了,结果同事立刻变脸,甚至有人抱怨他“不够团队精神”。这和祥林嫂何其相似——你越是无条件退让,对方越不会珍惜你的善意。因为在不平衡的关系中,善良很容易变成廉价的顺从。只有当你有能力拒绝,有能力与对方平等对话时,你的善意才会被当成善意,而不是软弱。

同样的道理放在更大的格局上也是如此。国家之间的和平,不是单靠签字和握手,而是要有相互制衡的力量。历史上无数条“永久和平条约”都因为一方力量衰退而作废。和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天都在被力量维系着。倘若一方失去了守护和平的能力,那么所谓的和平,只是另一方在条件允许下暂时的仁慈,一旦环境变化,就会被打破。

真正的顿悟发生在一次山中行脚时。我走到一处断崖,脚下是湍急的水流。同行的一位师兄说:“你看,这崖边的草长得旺盛,看起来很安全。但它的根扎得不深,一旦大风,就会被连根拔起。”我低头看那一簇簇草,忽然想到,和平就是这样的草——如果根深土厚,有石头护着,即便风雨也能安然;如果根浅无依,就算阳光明媚,也不过是暂时的安宁。这根,就是实力。

人常常害怕冲突,于是宁可压抑自己的需要来换取表面的和谐。但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力量应对冲突。祥林嫂的悲剧,就是她被迫放弃了为自己争取的权利,却又没能力改变他人对她的态度。她的每一步退让,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对方更进一步的侵占。那是一种慢性侵蚀,就像河水日复一日冲刷着岸边,看似温柔,实则摧毁。

我想起古人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其实不仅是国家,个人也是如此。你和别人相处的空间,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你用实力换来的。实力可以是财富、可以是技能、可以是人格魅力,但它必须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随意被取代或侵犯的存在。这样即便发生冲突,也能坐下来谈;即便有分歧,也不会轻易被推翻。

回到明理之处,我更加确定:和平从来不是被动等来的,而是主动守来的。祥林嫂式的和平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它缺少根基,缺少力量的支撑。和平不是软弱的奖赏,而是力量的成果。一个人如果想在家庭、职场、社会中长期拥有和平,就必须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根、有骨、有力的人。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想守住和平,就要让自己的实力与别人不相上下。这样和平才不是别人赏的,而是双方都要珍惜的。

修行告诉我,力量和慈悲并不冲突。真正的慈悲,是在有力量的前提下施予的,它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别人。和平也是如此,它的美丽,正因为背后有不容忽视的力量在支撑。缺少这一点,再温柔的笑,也可能在风中消散。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论持久战》(毛泽东著,1938年延安讲稿),系统阐述了弱势一方如何通过积蓄与运用实力实现战略平衡与最终胜利,论证了力量在维系和平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