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希望你的微信朋友圈少一些吃伴、玩伴,要增加学者等世界上有独特见解的人。
2025-08-12

人这一生,跟谁在一起,往往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朋友圈,就像一面无形的镜子,时刻在映照你的兴趣、习惯与格局。吃伴、玩伴,能带来一时的热闹,却很难带来长久的成长;学者、思想者,他们的存在像灯塔,能在你迷航时,照亮远方的海岸。任正非说这句话,并不是要我们绝交娱乐,而是要我们看清,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若被无意义的消遣占满,就没有空间去接触那些真正能拓展你视野、提升你思考的人与事。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习惯用朋友圈分享聚餐照片、旅行留影,这本无可厚非。可若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今天吃了什么”“去了哪里玩”,时间一久,你的大脑就会被这种即时的、感官的满足训练成一种短视的习惯。你开始习惯只关心眼前的快感,而忽视那些需要长期积累、静心咀嚼的知识与观点。学者的朋友圈则不同,他们也许不发精致的美食照,却会分享一篇深度文章、一段经典引文、一项新技术的进展。他们的言行,能在你日常的流水账里,偶尔投下一颗石子,激起思维的涟漪。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经济学教授的朋友圈,他只是随手分享了一篇关于全球能源格局的研究,附了一句短评:“未来二十年,能源结构的变化将改变地缘政治的版图。”这句话让我在后来的数周里,留意到能源新闻时都有新的理解。这样的朋友,不一定天天跟你见面,却能在不经意间拉高你的思维天花板。相比之下,那些天天晒卡座和酒杯的人,虽然能带来片刻的欢笑,却很难在关键时刻帮你找到人生的方向。

顿悟往往发生在你改变“信息摄入”的那一刻。你会发现,朋友圈其实是你精神世界的输入端口,而不是展示柜。你关注什么样的人,就会接收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吃伴、玩伴在一起,你的对话很容易被限定在天气、八卦和花费这些话题;和有独特见解的人在一起,你的思维会被不断挑战和拓展,你会被迫去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去反思自己的立场,去发现自己从未注意的细节。长此以往,你的认知边界会一点点向外推,你看待问题的方式会越来越立体。

于是你开始明白,增加学者类朋友,并不是为了让你的朋友圈看起来“高大上”,而是为了让你每天接触的信息中,多一些营养,多一些深度。你也会慢慢懂得,真正的交流不是互相取悦,而是互相启发;真正的朋友,不是天天陪你消磨时光的人,而是偶尔一句话就能让你豁然开朗的人。当你的朋友圈中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存在,你就等于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思想过滤器”,它会帮你筛掉浮躁、琐碎的噪音,让你更多地接收到沉淀过的智慧和广阔的视野。

明理之后,你会主动去调整朋友圈的构成。你可能会选择关注那些在科研、艺术、经济、哲学等领域有见解的人,你可能会在聚会时少花一点时间拍照,多花一点时间去听别人的故事与思考。你会发现,当你和学者类的人多交流,吃饭不再只是吃饭,而是顺带聊了一个产业的前景;旅行不再只是打卡,而是深入理解一片土地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却会在几年后,让你站在完全不同的高度回望今天。

一杯酒可以让人热络一夜,但一次深度对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朋友圈是你精神的土壤,你种下怎样的种子,就会收获怎样的果实。减少一些只会带来即时快感的关系,增加一些能带来长远滋养的朋友,你会惊讶于自己的变化——不仅见识变广了,格局变大了,连心胸也更从容了。到那时,你会感谢自己曾经做过的这个选择。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书中强调在有限的时间里,与更有价值的人事物相处,主动塑造自己的认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