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活下来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活下来是为了3-5年后的希望和光明。
2025-08-13
活下来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苟且,而是为了能看到下一段路的风景。任正非这句话,既是对企业的提醒,也是对每一个人的劝诫:面对困境,生存是第一步,但千万不要把生存当成全部。真正的目标,是利用这段生存的时间,为未来的希望和光明打下基础。
企业的生存期,就像人在暴风雪里赶路。风雪很大时,你的全部精力都在挡风、保暖、找路;可如果你在雪停之后还继续蜷缩取暖,那你就错过了出发的最佳时机。很多公司在危机中拼命求活,可一旦熬过那口气,就开始沉溺于“活下来”的成就感,不再追求突破,最终还是在下一波浪潮中被淘汰。生存是阶段性任务,发展才是永恒主题。
个人也是如此。很多人在低谷期,把全部目标锁在“先活下来”——还清债务、稳定工作、应付眼前的压力,这当然必要。但如果心里没有一盏更远的灯,就会在安全区安顿下来,不再冒险、不再探索,渐渐失去成长的动力。时间一久,最初让你拼命活下来的理由,也会被日复一日的惯性冲淡。
顿悟往往在一个节点出现:当你意识到,活下来只是拿到入场券,而不是赢得比赛的终点。那一刻,你会开始重新规划——既然还有时间,就要为3-5年后的格局做准备。这意味着,你会利用稳定下来的资源和环境,去布局新市场、研发新产品、培养新能力;你会在安全的温床里逼自己走出去,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明理之后,你的行动会有两个节奏:一个是短期的自保策略,确保每一次危机都能挺过去;另一个是长期的投资计划,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未来能带来质变的领域上。对企业来说,这可能是提前投入看似不急的研发方向;对个人来说,这可能是利用下班时间学习新技能、建立新的人脉网络、积累可迁移的经验。你会明白,生存是起点,光明才是目的;熬过寒冬,不是为了继续原地取暖,而是为了在春天来临时立刻出发。
一个真正有远见的企业,不会在活下来后松口气,而是会在危机中就开始描绘未来三五年的蓝图;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在低谷中只盯着眼前的安稳,而是会在最艰难的时刻就种下希望的种子。活下来,是为了有机会奔向那片光明。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活下去并且活得久》(Jim Collins & Morten T. Hansen著,中信出版社),书中以企业长期生存与持续卓越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危机中既保命又布局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