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人到中年,久坐真的会要命
2025-08-13

坐太久,不只是累人,还可能夺命。

人到中年,时间仿佛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着,越拉越紧。工作、家庭、责任,把我们绑在一把椅子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忙得连喝口水都顾不上,更别说起来走几步。我们安慰自己:没关系,等忙完这一阵再活动。可“这一阵”往往接着下一阵,日子一连串地溜走,身体却在悄悄透支。久坐带来的,不只是腰酸背痛那么简单,它像一条暗河,在身体的深处潜行,悄无声息地冲刷着血管、关节、心脏,直到某一天,突然决堤。听过太多故事:有人一整天没挪窝,站起来时脑袋一阵眩晕,从此再没回到从前;有人以为小病拖一拖就好,没想到拖出了大麻烦。到了中年,我们不得不承认,久坐真的是在拿生命做赌注。

我认识一位朋友,写字如飞,创意不断,但每天从早到晚几乎没离开过电脑椅。一次聊天时,他笑说:“我这人不需要健身,写字就是锻炼。”然而半年后,他突然因为肺栓塞住院,命是救回来了,却再也不敢轻视活动这件事。他说,病床上的每一分钟,都在想“要是早一点站起来就好了”。可惜,人生没有如果。中年以后,我们的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随便折腾——它需要你主动去关心,去保养。久坐是最温柔的“杀手”,它不会让你一夜之间倒下,而是一步步消磨你的精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抵抗力。

古人早就看透了动与静的道理——户枢不蠹,流水不腐。门轴因为常转,不会生虫;水因为常流,不会腐败。人也是如此。长时间不动,血液循环迟缓,关节僵硬,器官运转迟滞,就像一潭死水,很快会生出问题。二月河写书时的高强度久坐,最终换来脑中风、高血压、糖尿病,他晚年不得不改变作息,每天散步、下棋、喝茶,让身体重新回到流动的节奏。巴金也说,人老先从腿上老。腿是人的根基,根基一坏,整个人都会垮掉。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在静坐,其实是在慢慢消耗身体最宝贵的本钱。

真正让我警醒的,是看到一项研究:连续坐四小时,脑血流速度会明显降低。换句话说,坐得太久,大脑反应会变慢,血管也更容易出问题。而短短两分钟的步行,就能让身体的状态恢复到更活跃的水平。这让我想起荣格,他再忙也会抽空散步,让头脑和身体都有喘息的机会;卡洛斯·富恩特斯每天走一段固定的路线,边走边整理第二天的写作思路。走路不仅是养身,更是养心。它让你在节奏紧绷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呼吸,让你重新找回与自己、与世界的连接。

顿悟往往是在一次汗流浃背之后到来的。我曾在写作间隙去跑了三公里,起初气喘吁吁,心里埋怨浪费时间,可回到书桌前,竟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清醒。跑步的节奏像在敲击心脏,把积压的压力一点点释放出去。松浦弥太郎四十多岁开始跑步,他发现跑完再工作,效率和心情都完全不同;冯唐说“跑能救命,跑是修行”,这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精神的自救。中年人的跑步,不必拼速度和距离,重要的是让身体流动起来,让血液去冲洗那些被久坐堵住的角落。即便只是绕小区慢跑十几分钟,也能让你和生命重新握手言和。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对抗久坐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偶尔的大运动,而是日常的持续流动。不要等到腰酸背痛、头晕心悸才想起站起来,也不要把运动当作奢侈的消遣。它可以是工作间隙的两分钟步行,是每天固定时间的散步,是早晨的慢跑,甚至是做家务时的走动和弯腰。身体是会回报你的——你给它一点流动,它就给你一点力量;你坚持让它活络,它就帮你抵御疾病。中年人最好的“富养”,不是吃补品、不是穿名牌,而是让自己每天都在动,让筋骨柔韧、血脉通畅、心神轻快。

生命的长河,不怕风浪,就怕水不流。久坐是暗涌,行走和奔跑是堤坝。站起来,哪怕只是走几步,也是在对抗那条潜伏的暗河。中年以后,我们没有太多可以浪费的筹码,唯有让自己动起来,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坐着等死:久坐的危害与应对》,作者:詹姆斯·A·莱文(James A. Levine),中信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0865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