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屏蔽力更重要的是:允许万物穿过自己
2025-08-13
真正的强大不是隔绝一切,而是让一切来去自由。
人生就像一条长河,我们常常习惯在河岸上筑起堤坝,以为挡住风浪就能保全自己。屏蔽力,就是这种堤坝的象征——我们会拒绝不想听的话,不看不想看的事,避开那些可能扰乱内心的情绪与信息。这本身没错,它让我们在混沌世界里保有一些清净与安全感。可时间一长,你会发现,堤坝也挡住了阳光、风声和水里的鱼群。筑墙需要消耗心力,隔绝也会让我们的心变得迟钝,对生命的流动渐渐失去感应。就像有的人被一次背叛伤透了心,从此不再信任任何人;有的人经历一次失败,就把自己困在固有的模式中。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自我保护,实则是在缩小生命的半径,把自己困在一片越来越窄的天地里。屏蔽力能防微杜渐,但它不是生命的全部。
修行路上,我渐渐体会到,比屏蔽更深的功夫,是“允许万物穿过自己”。这不是消极的任由,而是一种从容的心境。它的奥义在于——不执着。很多人屏蔽,是因为对某种状态过于执着:执着于不被打扰的安宁,执着于旧有的信念,执着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形象。可越执着,就越容易在失去时痛苦。真正的不执,不是硬逼自己去接受,也不是忍气吞声,而是既不紧握,也不抗拒,就像一阵风吹过,一道水流过桥下,你只是看着它经过,不被裹挟,也不去追赶。这需要我们站在“观察者”的位置上,像在山巅俯瞰流云,既能承认它的存在,又不会把自己等同于它。你是那个看云的人,而不是云。
在这种观看中,你会发现自己像一个没有固定形状的存在,可以是圆,可以是弧线,可以随着生命的境遇而改变。因为生命本就是流动的,试图让它定格只会带来痛苦。允许穿过,就是顺应流动,不困于情绪的漩涡,也不被过去的标签束缚。很多情绪看似强烈,其实只是提醒我们:有些问题尚未解决。有时我们用愤怒、恐惧、悲伤去应对,却反而被情绪牵着走,看不清事物的本质。若能在它经过时不立刻评判,你会发现它只是路过的旅人,而不是你的全部。那一刻,心中会出现一个空谷,万物奔流而不滞留。
顿悟常常发生在这种空谷中。那是对生命的信任——信任它有自己的节奏和智慧,信任自己有消化和转化的能力。不必紧抓,也无需驱赶,你只是允许一切发生,允许它们来,也允许它们走。这个过程像是在心里打开了一扇窗,让阳光和风自由进出。佛家说“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道是活的,是流动的,不是可以被固化的观念。同样地,当我们允许万物穿过自己时,也是在承认生命的无常与广阔。不执着,不扭曲,不干预,一切自然显现。那时你会发现,所谓力量,并不是紧握不放,而是在放手中仍然站得稳。
回到生活中,这种心法并不遥远。它可以是一次被误解时的沉默,不急于反驳,而是让情绪先过去;它可以是遭遇变化时的平心静气,不急于抓住旧秩序,而是看看新局面带来什么可能;它可以是面对赞美时的微笑,不迷恋光环,而是继续做自己。屏蔽力是初级的防御,允许穿过才是高级的接纳。这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切,而是在清醒的觉知中,保有自己的核心,同时让世界自由流经。这种状态下,心不会被外物摇晃,世界也不再显得那么咄咄逼人。
生命的河流中,我们既是水,也是岸;既是深渊,也是穿过深渊的风。真正的自在,不是寻找一个没有风雨的地方,而是在风雨中依然能睁眼看清,不被遮蔽,不被淹没。当你能让万物穿过自己,你就不再害怕它们的到来,因为你知道,它们不会永远停留。人生本是来来去去,唯有那份如如不动的觉知,才是我们真正的家。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智慧的觉醒》,作者: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3276851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