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原来小时候父母、社会没有认可我,是为了帮助我回来,依归自己本心
2025-08-13

原来不被认可,是生命在推我回家。

小时候的我,总想赢得父母的夸奖、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那时我以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努力去得到外界的认可,才能证明我活得有价值。可现实常常让人落空。一次次的试卷分数,一次次的集体评比,一次次在亲戚聚会里被对比的场面,都像冷水一样浇在我头上,让我在很小的年纪就学会了咬牙忍住眼泪。那时我不懂为什么,别人一句轻飘飘的否定能让我难过好几天,不懂为什么再努力也换不来父母那一瞬的笑容。只是心底隐隐觉得,我是不是哪里不够好,是不是应该再改一改自己,才会被喜欢。

我像一棵总被修剪枝叶的小树,不停地迎合风的方向,学着别人喜欢的样子生长。可不知不觉间,我的根开始离开土壤,像是活在一块漂浮的木板上,没有依靠。于是我更渴望有人对我说“你做得很好”,因为那似乎能让我暂时踩在地上。可每一次的渴望,换来的要么是沉默,要么是挑剔。我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一种不幸,是不是命运给我的亏欠。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慢慢看清,那些不被认可的时刻,其实是一种奇特的安排。它们不是来伤害我,而是来让我早一点发现——我一直在向外伸手要的东西,其实藏在我自己心里。父母和社会的冷淡,不是为了让我永远不被看见,而是逼我学会转过身,看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我意识到这一点,那些曾经让我自卑的经历,开始有了另一种温度。

人活在世上,都会本能地寻求认同,这像婴儿需要母亲的怀抱一样自然。可如果一直依赖外界的肯定,我们就会被它牵着走,一会儿得意、一会儿失落,像风中的纸片,没有自己的方向。不被认可的经历,就是生活在提醒:你的方向不该由别人的掌声决定。那是一种深层的训练,训练你学会安静地问自己——我现在做的事,是我真心想做的吗?我现在的样子,是我自己愿意的吗?

我开始明白,父母的标准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恐惧,社会的眼光来自时代的潮流和规则,它们都不一定和我的生命方向一致。小时候我不知道,便一次次想去满足这些标准。如今才懂,那些得不到的认可,其实在帮我一点点退回到自己的内在,把手从外界抽回来,握住自己的心。它像是在说:孩子,回家吧,你的根不在别人的嘴里,而在你自己的土里。

顿悟的那一刻,很静。不是被谁忽然理解,不是终于赢得一片掌声,而是在一次独处的黄昏里,我看着自己过去的努力和失落,忽然觉得轻松了。原来我不需要等别人批准我是谁,我已经是我自己。我也终于懂了,为什么那些年父母总催我按他们的方式生活,社会总用统一的尺子量我——那是他们的方式,不是我的错,也不是我的全部。我可以尊重他们,但不必被完全定义。

这种觉醒让人从一种无形的牢笼里走出来。它不是反抗,而是一种温和的归位。你不再急着去证明什么,也不再为得不到肯定而耿耿于怀。你知道了,外界的声音可以听,但决定权必须握在自己手里。你甚至开始感激那些没给你掌声的时刻,因为它们让你提早学会了在寂静中照看自己。那种力量,比任何短暂的认可都要稳固。

当我真正归向自己本心时,我发现父母的表情变得柔和,社会的声音不再刺耳。不是他们变了,而是我不再用渴求的耳朵去听他们的评价。我愿意聆听,但不再被摆布。我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因此才能真心地笑、真心地哭、真心地做选择。外界的认可变成了额外的礼物,而不是生存的空气。

所以,现在的我会对小时候那个渴望被看的自己说:谢谢你走过那些被忽视的日子,因为它们帮你学会了看见自己。生命安排的不被认可,不是惩罚,而是召唤。召唤你在纷杂世界里,找到回家的路,找到自己的土壤,把根深深扎下去。那时你会明白,真正的认可,只能从内心生长出来。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少有人走的路》,M. 斯科特·派克著,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 9787807023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