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40岁后,允许自己「躺平」是我做过最正确的事”
2025-08-13

人一旦累到一定程度,最聪明的事就是先躺下喘口气。可奇怪的是,越是到了中年,越有人觉得躺下是一种罪。好像闭眼休息一下,就欠了全世界的钱。我们小时候,躺平是天经地义的事,肚子饱了在草地上滚一圈,午后躺在妈妈怀里睡个觉,没人骂你废物。可人一长大,房贷像闹钟一样准时响,老板凌晨发信息催改方案,孩子作业堆成山,亲戚的嘴比电钻还吵,你就再也不敢随便躺了。于是,“仰卧起坐”成了中年人的标配——躺不平,卷不起,折腾得比瑜伽教练还灵活。你心里其实明白,这么一直硬撑,迟早把自己撑断,但又怕别人说你懒,说你放弃,说你没出息。怕到最后,连怎么喘气都得看别人的眼色。

我以前也觉得,躺下等于认输。看别人拼命,我就算咬牙熬夜也要跟上,生怕被落在后面。直到有一回,一个朋友因为拼到免疫系统崩掉,躺在病床上看天花板,跟我说了一句让我发懵的话:“原来我不干,天也没塌。”这话像是往我脑子里塞了一根棍,把那些死死绷着的神经给拨开了。我才想起,有些人一辈子没见过海,却天天在脑子里掀海啸;有些人明明只背了个小包,却硬说自己扛着地球。你说,这不就是活活给自己找不痛快嘛。可话虽这么说,真要躺下来,还是比上天还难。因为你会觉得亏,你会觉得对不起你这几十年的拼命,你会觉得自己一停,别人就会把你甩得连车尾灯都看不见。于是你像一匹累到喘血的马,明知道脚下是悬崖,还是不肯停。

后来我开始发现,不敢躺平的人,其实心里都有个“审判长”,时时刻刻拿着放大镜检查你有没有偷懒。那审判长不一定是别人,很多时候是你小时候就住进心里的声音。像我认识的一个女的,从小被老爹嫌弃,走路姿势不对都要挨白眼。她长大后工作不要命地干,就是想证明自己值钱。结果呢?值钱没看见,先把自己折腾得脸上爆痘、身体虚成纸。后来她躺下来一年,才第一次正眼看自己——原来她一直想要的,是小时候没得到的那口温暖的气。她学着自己抱自己,慢慢让身体修复,心也跟着松了。你说这邪不邪?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是在赚钱、在升职、在赢,其实是在给童年的缺口贴膏药。你不去看见它,它就逼着你不停折腾,直到你撑不住。

我也有过那种瞬间——被逼到墙角,身体喊停,心里还想冲。那天我终于躺下,不是躺在床上刷短视频,而是躺在公园的草地上,盯着天上的云飘。什么计划、目标、竞争、绩效,全都散了。那一刻我才懂,真正的躺平,不是死鱼一样摊着,而是把自己交给这个世界,像仰泳一样,让生命托着你漂一会儿。你不用每一秒都证明自己在游,有时候顺流才是唯一的路。更妙的是,这种躺平是个孵化场。你在里面酝酿、发酵、蓄力,不用管下一步怎么走。等到哪天灵光一闪,你会突然知道该干啥,而且这一次,你的劲儿不是硬拧出来的,而是顺出来的,既轻松又有劲。那种感觉,就像你一直在推墙,推到绝望的时候,才发现墙是门,一推就开。

所以我现在劝有缘人——累了,就躺。不是摆烂,不是放弃,而是给自己一次回炉重造的机会。哪怕只是关掉手机,坐在树下发呆,也比无脑地卷强。因为你心里要是一直绷着那根弦,它迟早会断,到时候可没备用的。别怕别人说闲话,那些真在乎你的人,才不在乎你是不是正忙着搬砖;那些只看你产出的人,就算你拼到掉半条命,他们也会嫌你不够快。你得学会反问:“我不干,天会塌吗?”九成九的时候,不会。那剩下的一成,就算塌了,你也有精力去重建。到最后你会发现,所谓躺平,是为了能站得更稳;所谓慢下来,是为了以后能走得更远。别等到病床上才发现,这个世界从来没逼你那么急,是你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休息的艺术》(The Art of Rest),作者Claudia Hammond,译林出版社,2022年出版。本书结合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探讨休息与创造力、幸福感的关系,提供多种实践方法帮助现代人找回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