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N种新职业:冷门但赚钱
2025-08-13

想赚钱,有时候得先学会从人堆里拐个弯。

世上最笨的事,就是看着别人走的路自己也去挤,结果挤来挤去,不是踩在别人脚后跟,就是被别人顶到沟里。可偏偏,大多数人还觉得那条拥挤的路“安全”,因为灯亮、牌大、路熟,至于自己每天是不是在耗命,管它呢。程弈人这个99年小伙子,干脆就扔掉“好学生剧本”,退学、创业,跑去盯那些主流视野外的冷门活计。他找了100多个听着古怪、干着稀奇的年轻人,有的帮人押花,有的替宠物送终,有的带人抱树疗愈,还有人靠拆书、拍美食、做高报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人没走大路,反而在偏径上挖出泉眼,既养活自己,还活成了旁人想象不到的样子。你说冷门?对,他们冷得恰好避开了竞争,也暖得足够烤热饭碗。

这些新职业的面孔,有三类人最扎眼。一类是高位失意的老江湖,职位光鲜、收入稳定,但天花板低得像宿舍上铺,抬头就撞到。他们开始找“天命职业”,有人辞投行去做红娘,有人丢主编去做森林疗愈师,收入降了,心情却高了。另一类是起步就没资本的普通人,比如专科毕业的姑娘进养老行业,从洗脚剪指甲干起,做到组团队、接上门单,她没资源没学历,但抓住了需求,客户还会在失忆中记住她。第三类是性格不合群的边缘人,像那个情绪障碍的小伙子,从职场逃出来,抱着相机拍宠物,顺势开起寄养业务,每晚收百来块,不必应付人际,只需喂饱毛孩子。这些故事像一堆野路子,但每个背后都有一条稳稳的逻辑——找到适合自己的需求口,然后死磕它,直到它养你。

可别以为换个职业就是拍脑袋的浪漫事,大多数人卡在一个坎:舍不得丢掉“体面”、怕自己解释不了“为什么放弃”。这时候,他们会拼命找课程、找证书、找公司兜底,因为那样安全。但新职业多半没现成的轨道,你得自己铺路、自己找客、自己打怪。程弈人总结,那些成功转型的人,两个共性:精力旺,且认账——出了事不找借口,直接想办法解决。有个厨师,餐厅被疫情搞垮,不哭不闹,顺手把摆盘技能推到极致,变身食品造型师,一个月四五万收入;还有人从被疗愈者,转成疗愈师,用自己的经历变成市场的需求。趋势更有意思——AI会吞掉标准化、可替代的岗位,但教育、疗愈、养老这些人味浓的活,反而会愈发吃香。未来的公司可能更少全职,多远程,多项目合作,那些能自己造饭的人,不怕没有桌子坐。

最后说点实在的,如果你真想试冷门职业,不要光做梦。先调研,看这个活的内容、收入、需求;再链接,找业内人问清细节;然后实践,哪怕去给人打下手也比空想强;最后再投入,成专家,或当操盘手,反正得有一块别人没的板子。别陷在“习得性无助”里,觉得自己不行。很多人不是没时间,是被习惯困死了。找个圈子,找几个人一起折腾,你会发现动作没那么难。哪怕每天只列三件能立刻做完的事,晚上感恩三件小事,这点微火,久了也能烧开水。冷门职业不是玄学,它只是需要你先脱离大部队,敢走几步没人踩的雪地,然后你会听见,脚下的声音特别清脆——那是你的路。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斜杠青年》(Susan Kuang 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记录了多元职业路径下的真实故事和方法论,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非传统轨道上找到个人价值与收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