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雷军2023最新演讲:别畏难,先干起来再说!
2025-08-13

干活别光动脑袋,先下手干,路就会自己冒出来。
我见过太多人,把脑袋拧成麻花,计划写得比《资治通鉴》还长,最后还是在原地挠头。雷军的故事就像一记闷棍:别等啥都想明白再动身,因为你根本想不明白。世界是条泥泞的小路,你穿着白鞋站在那,永远干净,也永远到不了终点。年轻时的雷军,看完一本书在操场绕了一夜圈,天没亮就给自己定了个吓死人的目标——两年修完四年课。你说他那会儿懂什么创业逻辑、市场模型?屁都不懂,硬是凭一股“先干了再说”的傻劲,磕成了一个又一个结果。你站在岸上测水温,他已经下河摸到鱼。区别就这么简单。

这个世界最容易把人困死的,是那点想象出来的“完美条件”。人总想等自己准备好了再干,可“准备好”是个鬼影子,追一辈子也追不上。雷军的演讲里,三十多年的折腾就像一场修行——大学拼命啃课本,创业踩过大坑,小米冲高端差点翻船,每一步都血淋淋,但他没一次是等到完全想通才动手的。反而是走着走着,他的脑袋慢慢长出了看清路的眼睛。这个顺序很重要:不是先明白再干,而是边干边明白。很多人被“想明白”卡死,是因为他们害怕错;但真相是,你站着想一年,错的概率和干一年一样大,只是干的那一年,你至少会长肌肉。

你说这是不是挺邪门?就像你打麻将,摸牌的手都没伸出去,就在那分析牌局、推演概率、算对家心理。等你算完,牌都打光了,茶也凉了,别人已经摸到三把自摸。这也是雷军创业时踩过的坑——第一次四个创始人平分股份,个个都是“董事长”,意见不合就扯到半夜,结果公司饿得去打麻将换饭票。听着搞笑,其实是血的教训:干事的人得先有能拍板的手,别等所有人意见统一,那是托梦才有的事。他后来明白了,找互补的伙伴,比一个人牛逼更重要,想清楚方向,比热情和口号都值钱。

到这儿,事情的味道开始变了。你会发现,他那些看似轻飘的成功,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运气,而是一遍遍撞墙换来的认知。比如做小米高端机那事——一堆人怕亏本怕卖不动,订货会气氛比丧礼还沉重。要是换成你我,可能早改产品了。但他咬牙顶着,因为认定这是必走的路。最后小米13成了口碑销量双丰收的“香机”。这就像练武功,你觉得这套拳没劲,想换套路,可师父告诉你:先打三年桩,再说招式。大多数人熬不到那天,就换拳,最后啥都半瓶水。

这里头最让我拍桌的,是他和徕卡的合作故事。团队之前两次拒绝徕卡,后来他硬生生拉回来,还逼核心成员上摄影课、写作业。很多人嫌麻烦,但等他们懂了摄影,拍出来的照片和产品气质全变了。同一个创意,同一个产品,认知一变,决策和结果就跟换了世界似的。修行人常说,境由心生,你的眼界就是你的边界。认知突破,就是你功力暴涨的那一刻。

所以顿悟是什么?不是某天你坐在茶馆里,脑子突然开了光,而是你一次次在混沌里迈腿,摔了又爬,慢慢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以前不敢想的地方。雷军在演讲里没喊口号,他只是用一堆自己吃过的亏告诉你:所有的成长,本质都是认知的升级;所有的认知升级,都要用行动去换。这道理听着老掉牙,可一旦你真信了,它就能让你从拖延、犹豫、焦虑的泥坑里爬出来。

我知道有人会说:这不就是“鸡汤”吗?可问题是,鸡汤之所以被骂,不是因为它没道理,而是因为它说的道理没人去干。你喝了汤,却不下锅煮肉,那当然空得慌。成长不是光想出来的,不是听完一场演讲就有的,是你在现实里摔过跤,脸上有泥,心里还有火。你怕难,难就一直在那;你先干了,它才有可能被拆掉。修行,不是在山洞里想通了才出门,而是边走边参,把路当成经书,把摔倒当成师父。

明理到这儿,话就好说了。你得学会接受不完美的开始,接受计划赶不上变化,接受你今天的笨拙是明天的底子。别把“完美”当护身符,它是个枷锁。别怕被人笑,没人会记得你刚学骑车摔了几跤,他们只会看你后来能不能骑得稳。更别等一切都顺了才行动,那是老天爷不开工你也干不了。真正的成长,是你带着不确定上路,把每一次犯傻、犯错、犯险都炼成自己的功夫。等你回头,你会发现路上那些坎坷,正是你脚下的基石。

所以啊,听完雷军那句“先干起来再说”,你可以不去创业,不去做手机,不去拍照,但你得把这股子劲儿揣兜里。你今天不动,明天不动,一辈子就只能在原地评头论足;你今天动了,哪怕半路跑偏,你也会遇到新的风景、新的可能。人生这盘棋,没有绝对的好棋步,只有敢不敢落子。落子了,才有故事。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中信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08672069。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通过不断行动和反馈,突破认知瓶颈,实现真正成长的系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