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底层待太久!待废了,就再也爬不出来了
2025-08-13
人要是待在烂泥里太久,脚就会陷住,越陷越深,连想挣扎的力气也没了。
我年轻的时候,走过的路不比谁少,吃过的苦也不比谁轻。记得在那几年里,我从清晨的寒风中走到深夜的路灯下,从农村的炊烟走到城市的地下室,日子一天天混,心也一天天耗。那时候,我看见的多是眼前这口饭,听见的多是牢骚和咒骂。日子像一口井,黑漆漆的,头顶那一块天只是巴掌大。可是,那时候,我心里总有个不服气的劲儿——不服这个地方,不服这个圈子,不服这样下去一辈子。于是我明白,脚踩的泥,要么拔出来,要么烂在里面,没有第三条路。
底层,不只是缺钱,缺的更是眼光、胆气和路。你在那地方待久了,周围人就会用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脾气、他们的眼界,把你裹住,像霜像雾,冻住了你往外走的心。人和人之间是会互相传染的,上层的人互相鼓掌,互相托举,底层的人互相使绊,互相挤兑,这不是性子问题,这是环境使然。若是不早点跳出来,你就会被它改造成另一个模样,自己都认不出来。
我记得初到北京那会儿,摆过地摊,也做过店员。那时我的日子是混出来的,早晨睁眼是为了赚钱,晚上闭眼是为了明天继续。摆地摊时,为了抢一个位置,我也跟别人红过脸;做店员时,为了业绩,我也抢过单。那时候,我见过太多为一点蝇头小利翻脸的人,见过朋友为了几百块钱反目,见过亲戚见不得你好,也见不得你坏。人常说,底层人怕穷,更怕你富。你富了,他嫉妒;你穷了,他嫌弃。这种气息,是一天天渗到骨头里的。
但我渐渐发现,一个人如果只是一直在同一层的竞争里胜出,不过是关在笼子里的公鸡,叫得再响,还是笼中之物。你想真走出去,就得放弃那种争斗,去寻找另一条道。那年,我放下摊位,放下抢单,开始写字,去搭建自己的阵地。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风是朝外吹的。
有些人一辈子走不出底层,是因为他们先在心里认了命。日子凑合着过,工作混着干,心里没有地图,脚下自然也没有路。认知的高低,决定了你会往哪走。我见过有的人虽然还在底层,但他们脑子里早就装着上层的格局,那样的人,迟早会走出去;也见过有人到了大城市,却还是一副村口的心气,几年过去,还在原地打转。人是环境的产物,你在什么圈子,就会吸什么气息。换环境、换圈子,不是为了眼前的热闹,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呼吸另一种空气。
记得我刚到北京时,还是底层,但身边的环境不一样了。你听到的,不是抱怨,是别人怎么谋划下一步;你看到的,不是争口饭吃,是别人怎么开辟新路。这样的环境,会像春风一样,一点点吹化你身上的寒霜,让你想走得更远。
到了某个时候,我才真正悟到,人要想摆脱底层,第一步就是别习惯它的安逸。底层的安逸,是温水煮青蛙,它让你觉得今天还行,明天也不差,日子就这样混过去了。第二步,要学会主动放弃某些争斗,那些争来争去的,其实是一个圈套,让你觉得自己在赢,其实是在原地打转。第三步,是先提升自己的利用价值,让别人需要你。哪怕只在一个很小的点上做到极致,也能撬开一扇门。第四步,要先提升认知,眼界先走出来,身体才会跟出来。第五步,是换环境,让自己身处能够滋养你的土壤。第六步,是换圈子,让自己在更高的能量场中行走。
我明白,这几步听着简单,做起来却要胆气。因为每一步,都意味着你要离开熟悉的地盘,去面对未知的风雨。可世上没有不付代价的成长,你不走,代价是耗尽一生;你走,代价是眼前的颠簸。选择哪一个,全在你心。
我常想,人生像一条河。底层的水,混浊、低缓,看似安稳,其实死气沉沉;上层的水,清澈、湍急,有石有浪,但有生命的奔涌。你愿意在哪段水里漂,最后成的样子就不一样。人最大的困境,不是穷,不是苦,而是被困在一个看不见未来的地方,还自我安慰这就是生活。真正的转机,是你在某一刻突然看清:原来脚下的泥,不是你的归宿。那一刻,你会不顾一切地拔脚向前。
所以,我说,不要在底层待太久。时间长了,你会忘了自己还可以走,还可以变,还可以飞。你要记得,不论你今天在哪里,你的眼光可以放得更高,你的脚步可以迈得更远。只要你不认命,就总有一条路在等你。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穷查理宝典》,作者:查尔斯·T·芒格,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书中以芒格的人生智慧和多元思维模型,深入探讨了如何提升认知、做出正确决策,对于突破底层思维局限有极大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