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得不做”变成“去做”
2025-08-14
不要把习惯视为挑战。相反,把它们视为机遇。
只要改变你生活中的一个词,从“必须”变成“开始”,你就会开始把养成像每天跑步和阅读这样的习惯看作是一种特权,而不是一种负担。
学会重新塑造你的习惯,突出它们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把要做的事当作想做的事,日子就会变得不一样。
人这一生,总绕不开两个字:习惯。好习惯,像一条清流,日夜浇灌,滋养田地;坏习惯,像一片阴霾,日积月累,侵蚀根基。可许多人一提到习惯,就好像面对一场长途征战,心生畏惧,愁眉苦脸。他们说“我必须早起”“我必须锻炼”“我必须学习”,仿佛这世上所有的成长,都带着枷锁,都必须在咬牙切齿中完成。殊不知,话里的“必须”,像是冷冰冰的军令,把心压得沉重,让脚步变得迟缓。军令固然能逼人向前,可那是外力,是一阵风,吹得动一时,吹不动一世。要想真正走得远、走得稳,就得把这风化成自己胸中的火,让火自己燃,让步子自己迈。把“不得不做”变成“去做”,这一转,便是从被牵着走,到自己走;从背着石头爬坡,到轻装上阵。
我曾见一位青年,常常在晨跑的路口站着,手插在口袋里,低头叹气。他对我说:“老师,我实在不喜欢跑步,可又不得不跑,因为体检逼着我。”我笑了笑,说:“你不是不喜欢跑步,你是不喜欢被命令跑步。”他愣住了。是啊,许多人并不讨厌读书,不讨厌运动,不讨厌早睡早起,他们讨厌的,是那种必须完成、不得不做的压迫感。正如战场上的士兵,若只为执行命令去冲锋,他心中多半有惧怕、有抱怨,枪口未必能稳;若是为了守护家园而冲锋,他心中燃着信念,脚下自然生风。做事也是如此。你若天天想着“我被迫做”,那你每一步都沉重;你若想着“我愿意做”,那你每一步都轻快。心念一转,天地皆宽。
有一次,我在深山小道上行走,偶遇一位挑柴的老人。他的担子沉沉,两手稳稳,脚下却轻快如行云。我问他:“老人家,这么重的柴,不累吗?”他笑着摇头:“这是我自己砍的柴,要送去给老友烧茶。想着他喝茶时的笑脸,这担子就不沉了。”听了这话,我心头一热。原来担子的重量,不在肩上,而在心里。你若觉得是负担,柴再轻也压得你喘不过气;你若觉得是礼物,柴再重也挑得欢喜。生活里的习惯,不正是这样吗?每天阅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与智慧相交;每天跑步,不是为了交差,而是为了与健康作伴。当你从“不得不做”转成“去做”,原本沉重的事物,就会变得亲切、可亲、可爱。
这种转变,不是空口说说,而要用心去塑形。你要学会在习惯里找到自己的理由,而不是别人的命令。早起,可以为了迎接清晨第一缕光;写作,可以为了记录生命中一闪而过的念头;锻炼,可以为了看见自己身体一点点变强的模样。你越是能看见其中的美好,你就越愿意去做。不要只盯着习惯的艰辛,要去感受它的馈赠。正如农人下地,不是因为有人逼着他,而是因为田里的庄稼等着阳光、等着水,他心中有盼望,脚下才有力量。修行的路,也是如此。念佛、打坐、持戒,不是“不得不”,而是“愿意去”。愿意,才有甘心;甘心,才有恒心;恒心,才有成就。
朋友,别再用“必须”吓唬自己了。你要让习惯成为你生活的伙伴,而不是枷锁;让习惯带你走向自由,而不是束缚。把“不得不做”变成“去做”,看似换了几个字,实则换了一颗心。心一变,路就变,日子也变。等你有一天回望,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难以坚持的事,早已融进了你的血脉,成了你生命的温暖和底气。那时,你走得轻盈,笑得从容,因为你早已不在被逼着赶路,而是在主动去奔赴。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习惯的力量》(作者:查尔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Random House, 2012)——本书以大量案例揭示了习惯如何塑造个人与群体的命运,并提供了改变习惯的方法,与本文所述精神暗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