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个假
2025-08-14
什么是休假?休假是从工作中解脱出来的迷你假期,是为了让你从日常生活中排毒,这样你就可以重新充电,以更好的状态回到工作中。
休假,无论是一周、一天,甚至是几个小时,都是培养新想法、减少创造性障碍、避免工作倦怠的好方法。
会停下脚步的人,才走得更远。
人常常以为,成就都是日夜拼出来的,仿佛谁休息,谁就落后;谁放慢,谁就被超越。于是有人把自己逼得像上满发条的机器,从早忙到晚,从年头干到年尾,不肯停,不敢停。可是,机器尚且要保养,人又岂能一直满负荷运转?长此以往,精神会枯竭,眼光会迟钝,力气会散掉。真正懂得用力的人,不是把自己烧成一团火,而是懂得何时添柴、何时蓄热,让火焰可以长久稳定地燃烧。休假,就是这样一段必不可少的蓄热期。它不是偷懒,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战略性的退,让身体恢复元气,让头脑清理沉积的尘埃,让心灵重新生出清澈的光。
我曾见过两位干同样活的农人。第一位从春忙到秋,不分日夜,力气用到极尽。到收割时,他虽也有收成,但身子虚得站不稳,心气耗尽,来年难再一如既往。另一位农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停下耕作,去山上采些野果,或在河边坐一坐,让眼睛离开田垄,让手掌远离犁铧。到收割时,他不但收成不差,整个人还精神充沛,来年继续种得勤快。这差别,不在力气大小,而在用力的节奏。会休的人,反而干得更久;懂停的人,反而走得更远。休假,正是这样一种节奏的调整——它不是虚掷光阴,而是为下一段高效的投入铺平道路。
我自己曾有一次深刻的教训。那时任务接连不断,我连着三个月没休过一天,白天会谈,晚上整理文件,连梦里都在想对策。开始还觉得自己充实、投入,后来渐渐发现,记忆变得迟钝,决策越来越犹豫,甚至面对小事也容易烦躁。终于有一天,我在会议上忽然说错了关键数据,全场一片静。我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已经垮到谷底。于是,我硬是给自己放了三天假,不看文件,不谈工作,只去山中走走,喝茶、睡觉、看天。第三天清晨,我像是换了个人,脑子变得透亮,连积压已久的几个难题,也在散步时顺利想通。那一刻我明白了:人的创造力,是需要休息来浇灌的;人的耐力,是要靠间歇来积蓄的。
修行的道理亦如此。禅宗里讲“动静一如”,动时全力以赴,静时全心安住。一个日日打坐的修行人,若没有适时走入自然、与人交流的片刻,心容易僵化,法也难以活用。佛家讲“止观”,止是让心息下来,观是让智慧生起来。休假,就是生活里的“止”,让我们从不断消耗的流里抽身,重新站在岸上,看清自己与方向。它既是修养,也是修正;既是歇息,也是准备。不会休息的人,往往做不好事;舍不得停下的人,往往跑不远路。
朋友,别怕停下。无论是一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都能成为你的修养之所、力量之源。休假不是向生活示弱,而是为了更好地投入生活;不是向工作逃避,而是为了更有力地回到工作中。你停下,不是落后,而是在为自己积蓄冲刺的力量。会休的人,才有力气干,会停的人,才有勇气走。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休息:为何你工作越少反而越好》(作者:亚历克斯·苏姜·金·潘,Alex Soojung-Kim Pang,Basic Books, 2016)——书中以大量研究和案例阐述了休息与高效工作的关系,与本文主题呼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