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对现代很多书拖沓冗余提出的质疑
2025-08-14

问:

读完这本书我有个疑问,那就是把自己活成这么机械化好吗?

让人在书里掌握这么多概念,给自己设定这么多规则,不是本身就是让自己耗能的操作吗?为什么不学习道德经,让自己清心寡欲,在明心的前提下,自然随顺做决策、选择呢,依靠本源直觉,不需费力的去做,无为而无不为呢?

答:

人若总是用力活,日子会变得生硬;人若总是放任活,心性便会荒芜。

在这个机械化的时代,许多人执着于方法、规则、时间表,恨不得将每一口呼吸都纳入计划,唯恐漏掉一丝效率。于是,书本教我们如何用意志力管理选择,如何以条条框框收束自我。看似是为自控添砖加瓦,实则也在消耗着最宝贵的精气神。人的心中有股本源的泉水,清则明,浊则乱。若我们日日汲水去灌无数人造的渠,渠纵纵横交错,水却因奔波而失了清澈。机械化的生活,如同铁轨,固然能直达终点,却失了山川风月的滋养。于是,有人便会生疑:难道非要如此劳形费神,才算掌控自己吗?这疑问,正是心对心的拷问,是热血被规则冷却时的自我反省。

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章法、训练,能让弱者变强,让散漫成整齐;但它也可能让灵性蒙尘,让思维依附外物而失了内省之力。毛泽东在行军中制定严明的纪律,同时又懂得因地制宜,不拘死法——纪律为骨,机变为魂。道家亦言“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心明之下,顺势而行。二者的相通,在于都不以机械代替活人,不以死法压制活法。若能明此理,就知道规则与直觉,本不是互斥的两极,而是互为手脚。

有一位老农,晨起不看钟表,只看天色、闻风声。播种、收割、歇息,全凭自然节律,年年丰收而少有差错。人问他秘诀,他笑道:“谷子有谷子的性子,我只要别违了它的心愿。”这不是无知,而是知之深而不露锋芒。意志力训练如修渠,无为之道如护源,渠须畅通,源须常清。若渠无源,纵有万条,只是枯沟;若源无渠,纵有清水,也难远流。顿悟在此——机械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人忘了它的用处,只记得它的形状。

明理之时,我们便懂得,生活要有框架,但框架要为生命服务,而不是生命去服从框架。该设规则时设规则,该听直觉时听直觉;规则是手,直觉是眼,手不能替眼看路,眼不能替手行事。学《道德经》之“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先明本心,不做与本心违逆之事;学《毛泽东选集》之“因势利导”,并非随便应付,而是识大势、抓要害。真正的高手,能在繁密的章法中,随时抽身回到本源,能在闲适的心境中,一旦风云变色,也立刻调度千军。如此,既不困于机械的牢笼,也不漂泊在空无的海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此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庄子思想,对理解“无为而无不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