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一热,五天一冷,你是不是也这样?
2025-08-14
成事要靠养势,慢慢积,小流成河,拐点一到,一举贯通,别急,火候到了就开花。
原文提取(按你给图逐句誊录,手写处为肉眼辨识,个别字句或有出入,以原稿为准):
一、势,非常有感触。我过去少这部分的积累和沉淀,以为一件事情,一做就能做成的,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左试右试,试了很多事项,好像一样也做不长久。可能一开始可以做好,但持续下去就很有难度了,往往后面就放弃了。最近越来越发现,做成一件事,可以;但持续做一件事,需要很久很久的积累,并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这就是势。滑滑细流,无可阻挡。
二、手写页一《势》:你看春天,阳气最盛。那回阳气并不是从某一天突然回归,但体感让你觉得是逐步显露,日子一天天变暖,风也一天天柔和。冷气退去,真有清晰的分界吗?直到你熬过小寒大寒三十天,才实实在在地感到春气来到。这就是势。势是转折点,是人生段的转变。它代表未来的新生力量,却未必在当下就显现。
三、手写页二《势》:我们常说顺势而为。势是内在的方向,也是外在条件的叠加,是一种长期缓慢积累而成、不断汇聚的力量。无可阻挡的力量,向同一方向汇流,终成大势。虽然我很想立刻见效,但也知道眼前这一时一刻不过是“势”的迹象之微。势一旦成型,必如河水决口,终将显现出量变到质变的爆发。如果不忍耐、不积累,中途三心二意,方向就会丢失,必有苦果。
以下写成一篇连贯文章,依“起—承—顿悟—明理”的内在节律铺陈,全篇约二千四百余字:
人要成事,靠的不是一时冲劲,而是慢慢把势头养出来。少年仗胆,青年仗力,过了几个山头才知道,胆可以借,力可以练,势却要熬。势像地里的水,藏在土里,不喧哗,不显摆,日日渗,夜夜润,等到秧苗一齐发青,谁也挡不住那一片亮。许多时候,我们心急,恨不得今天播种明天收割;许多时候,我们多试、乱试、频繁换项目,头几天红火,过几月寂静;许多时候,我们以为“能做成一件事”就算本事,却忘了“能持续做一件事”才叫功夫。我也犯过这些病,三天一热,五天一冷,开始像打冲锋,后面像收兵;以为是方法不灵,其实是火候未到。势不是凭嘴巴喊来的,势是从脚底、从日常、从一点一滴里滚出来的。看河,开春解冻不是某一天一声号令,冰层先松,再裂,再漂,河面迟迟不动,河心早已汹涌。看人,表面无事,内里在练;一旦过了那道看不见的坎,外观便忽然改观,旁人只道“运气来了”,自己知道,是势到了。势,是时间的儿子,是耐心的朋友,是万事万物都要交的学费。
要把势讲透,就要像走调查路一样,蹲下去看,抬起来想,再蹲下去改。势从哪里来?第一从积累来。石臼磨米,转一圈不算,转上一百圈也不算,磨到细处,粉才出香;书读一遍不算,读到能讲,讲到能用,用到见效,才有压得住的底气。第二从方向来。方向错了,越忙越远;方向对了,走得慢也是进步。第三从秩序来。秩序是什么?是先后缓急。主要矛盾抓到了,次要矛盾就会排队;关键环节突破了,枝节问题自然有了出处。做事如布阵,先占要点,再连通线,再推进面。人常见的毛病,是把势当术,日日求奇招,夜夜换花样,今天看一个“秘籍”,明天追一个“风口”,脚跟还没站稳,就想飞到天上去。风口不是风,风停就跌;真正的势,是你有了自己的地形,风来不乱,风去不倒,自己就能起风。还有一个来源,就是群众。群众在哪里,势就在哪里。手里活儿再巧,离开人群,都是孤军。把人心拢起来,把同气相求,把同愿相合,势就像堤后的水,越蓄越满,越满越稳。我们常说顺势而为,若无群众作水库,何来顺与为?
势又不在嘴上。在静处养,在难处成。表面看是重复,深里是加法;表面看是慢,深里是快。日子爬过去,爬出的是厚度;功课做下去,做出的是韧性。要识“势”,要识那一点“不舒服”。夜深了还想练一页字,困得很;月末了还想复盘一次,累得很;摔一跤再爬起来,疼得很。就这不舒服,像打铁炉里的温度计,温度上不去,铁烧不红;温度到位了,锤子一下去,火星四溅,形状便出来了。人也如此,练功到手心要出汗,动脑到太阳穴发涨,忍让到心里有火,才算摸到势的门槛。不要怕笨功,不要怕寂寞,不要怕重复。春天为什么会来?不是因为有人喊,而是因为整个冬季都在悄悄地准备。小寒大寒三十天,不是一天天空转,是一天天储能。等到白雪一化,泥土一软,柳条一绿,谁还能说春不是春?做事也是这样,量变到临界,质变便到了。临界点有时像薄冰,脚下一踩“咔”的一声,整条河都开了;有时像黎明,先起一丝鱼肚白,转眼之间满天通亮。外人只看见“咔”“亮”,看不见你一日复一日的走步、抬腿、呼吸、再走步。
我愿意把“势”当成修行。修什么?修一口气,修一条路,修一份定。气要绵绵不绝,路要明明白白,定要稳稳当当。修气,不是憋气,是调匀呼吸,把急躁慢慢化成持久,把火爆慢慢化成温度;修路,不是多岔路,是择一正路,沿着主线往前推进;修定,不是死守,是在风浪里稳住内里的舵。修行不是逃离俗世,而是在俗世里把每一件活计做出章法:把一天的时辰分清,把一周的节奏排好,把一月的目标拎明,把一年的仗打赢。修行也要讲阵地。阵地是你的专长,是你的领域,是你熟到透的那一块。把阵地经营好了,敌来有堤,友至有门,机会有窝。修行还要讲战术。战术是你怎么推进: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点后面。把战术用在日常里,做饭、写字、带队、谈事,都能见到滋味。修行最怕“浅尝辄止”,今天学琴,明天学画,后天学茶,一样也不深,哪来势头?把一种功夫深到骨里,势气自来。我们旧话说,滴水穿石,不是水多,是时间长,不是石软,是意志坚。修行之“势”,正在此。
说到这里,就到了转弯处。人何以常常半途?不是不聪明,是不敬畏“势”。把势当捷径的人,到头来被势反噬;把势当借口的人,到头来被懒惰拖住。势不替你干活,势只替你抵抗摩擦。你不走,它就只是潜流;你一走,它就成推力。我们很多困惑,都卡在“明明努力了,为什么还没起色”。请把“努力”换成“正确的努力”,把“一次性爆发”换成“长期性积累”。以为“成事=开始的漂亮”,所以爱奔跑;其实“成事=最后的不断”,所以要耐跑。以为“速胜=真本领”,所以怕慢;其实“久战=真本领”,所以要熬。以为“术=全部”,所以忙技巧;其实“道=根本”,所以先立心。这个“道”,就是势的总纲:确定方向,积累时间,组织力量,等待拐点。方向是旗,时间是桥,力量是船,拐点是闸。旗立起来,桥搭起来,船排起来,闸一开,水就下去了。你问什么时候开闸?开到位自然开,不需催。别人笑你“慢”,你只管“稳”。别人夸你“快”,你还要“稳”。稳不是迟缓,稳是底气。稳到后来,才有资格快。快到后来,才有能力稳。那时你会看见,最初那一条细细的水脉,已经铺满河床;最初那一个深深的念头,已经长成森林。到这一步,所谓“运气”“风口”,都成了锦上之花,而非雪中之炭。
我愿把“势”再落在更硬的地上。第一,把一件事做满一个年轮。季节轮回一次,人的手艺也该长一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步都有其章法。你把章法走圆了,经验就不会断,势头就不会塌。第二,建立自己的“蓄水池”。蓄水池就是稳定的输入与输出。读书要有清单,训练要有课表,复盘要有模板,伙伴要有队形。输入不断,输出不断,势才不断。第三,学会在“微小胜利”里取暖。每天十页书、每周一篇记、每月一个小结、每季一场复盘,都是可以摸得着的胜利。这些胜利像一个个篝火,冬夜再长,也不至于冻僵。第四,善于识别“转折点”。转折点没有鼓声,却有征兆。征兆在数据的拐弯,在客户的回头,在队伍的心气,在自己对困难的平静。看见了,就加一把力;没看见,就守一会儿定。第五,处理好“内在方向”和“外在条件”的关系。内在方向是“我为什么做”;外在条件是“我怎么能做”。方向对,条件迟早会齐;条件再好,方向不对也是白忙。两者相得,势才成“大势”。我们的老话讲,形势比人强。话虽老,却不虚。顺势而为不是投机,是顺理而为;逆势而上不是逞强,是守正而上。顺,顺其理;逆,逆其私。讲到这里,便明白了:所谓修行,最后修的是一颗不焦不躁的心,是一双肯走肯忍的脚,是一副能挑能放的肩。
到此,我更愿意把“势”当朋友,而不是当主子。它不会替我决定道路,却能在我选择之后给我加一把劲。它不会包办胜利,却能在我坚持之中把胜利推到拐点。与“势”为友,须持三个态度:其一,敬畏规律。天道循序,人事亦然。任何试图跨越秩序的捷径,最后都要付回头的代价。其二,乐于积累。积累是慢活,却是硬活。别人看不见你的用心,时间看得见。其三,愿意等待。等待不是空坐,是在忙里守静。手不停,脚不停,心不乱,就在等待中把自己做旧、做熟、做稳。等到那一天,山雨欲来,风满楼,你只需把门一推,大路就在脚下延伸。到这一步,你才会真正理解“滑滑细流,无可阻挡”的分量。它不轰响,却更可恃;它不炫目,却更耐久。它在你身上生根,在你的队伍里聚气,在你的事业上成形。成事之道,不过如此。抬头看天,天不言而四时行;低头看地,地不语而万物生。我们学天学地,学它们的安静,学它们的恒心,学它们的规模。愿你我相勉,愿你我在漫长的路上,日日添一分势,月月添一分势,直至某一日,水到渠成。
合十,如夜话,至此。
延伸阅读推荐:孙武《孙子兵法·势篇》。可参见中华书局点校本《孙子校释校注》(孙星衍等整理,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对照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所收《孙子兵法·势》原文核验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