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微信「最新潜规则」:你发的朋友圈,别人根本看不到
2025-08-14

你的心在哪里,你的世界就在哪里。

人活一世,常常以为别人对自己热情似火,就是真的把自己放在心上。等到一阵风过去,才发现那热情是有条件的,是为了利益、机会、关系的暂时捆绑。《毛泽东选集》里讲斗争的策略,第一条便是要分清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朋友圈的点赞、寒暄、夸奖,有时就是一场场“战术动作”,背后指向的是利益交换。若你不知,就会把一时的虚热当作永久的温暖。修行人不怕人情冷暖,但怕自己看不透,看不透便会被牵着走,被一句话左右情绪,被一次忽冷忽热扰乱步伐。

我曾遇过一个人,初识时他事事关心,像老朋友般熟络。后来我明白,那关心是因为我手里握着他急需的资源。一旦资源转手,他便从每日的热络,变成几乎杳无音讯。这不是个例,而是常态。正如老话说,“利尽则交疏”。《人性的弱点》一书揭开了这层窗户纸:大多数关系都系于利益的绳上,松紧全看利益之线的张力。看清这一点,不是叫你冷漠,而是叫你不再用错误的期待去绑架自己。

世间还有另一种不相通,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因为经历和位置。你心里的刀口,他人或许连皮都没破。你的深夜孤独,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作秀。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那意思是,每个人的感受范围,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圆,圆外的事再热烈,也进不去他的心。于是你在朋友圈写下凌晨四点的疲惫,他们或轻描淡写地劝你坚强,或干脆觉得你矫情。你指望得到安慰,却收获了冷淡的评判。这一刻,你若是个修行人,就要懂得:众生皆苦,苦有不同。别人的理解是缘分,不理解是常态。

等到你真的走过这一遭,你才会有顿悟:世界的主权,从来不在别人手上。你发的朋友圈也好,你讲的故事也好,都是你生活的副本,别人点不点赞、看不看,不影响你这一场游戏的主线任务。杨绛先生早已说透——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你若活在他人的眼睛里,就会被他们的目光推着走;你若活在自己的心里,就会被自己的意志引着走。毛泽东打仗,常是群众看不懂的路线,甚至有人讥笑“走弯路”。可他自有全局观,不随旁人起落。我们过日子也是一样,若方向是对的,就不用怕别人不看好你。

明理之时,你会放下许多无谓的执着。你会明白,别人的关注不是养分,而是偶尔的露水;别人的不看,不是贬低,而是他们自顾不暇。修行的功课,就是把精神的根扎在自养里,把生活的热情寄在可控处。与其耗费心力揣摩别人怎么看,不如用这些力气去修炼自己的本事、心性与健康。朋友圈看不看,评论多不多,都只是风声,你要做的是守住心里的鼓点,照着自己的节奏前行。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情绪勒索》(周慕姿著,平安文化有限公司·平装本,2017年)——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人际关系中的隐形操控与期待,让人学会在复杂关系里保持自我主权,与本篇所谈的“自给自足”之道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