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什么?这个问题有人很早很早就回答清楚了,有人一辈子都回答不清楚,为什么,怎么做?
2025-08-14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比得到它更重要。
世上的人,有的十几岁就笃定了要走的路,像一条奔流的河,起点一明,就不再回头;有的人却走到白发苍苍,还在岔路口徘徊,不知该往东还是往西。这并不是智商的差别,也不是谁更幸运,而是心性、觉察、行动三者的不同组合。《毛泽东选集》里有一句话:“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你没想清楚要什么,就像船没定好航向,哪怕桨划得飞快,也不过是原地打转。修行人常说,迷路的人不是走得不够快,而是走得太快了。若方向错了,再快也只是离目的更远。
一个人为什么会早早想明白?往往是因为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迫面对选择,或是主动向内观照。他会在一次关键的挫折中,逼自己问一句“我到底想要什么”;或是在一次自由的试探中,捕捉到让自己心潮澎湃的那个瞬间,然后紧紧追随。而那些一生模糊的人,常常有两个特点:一是外界的声音比内心的声音更大,他们被父母的期待、社会的模板、同龄人的步调裹挟着走;二是害怕尝试,怕错、怕丢脸、怕失败,于是干脆不选,等别人替自己定,或者随波逐流。毛泽东青年时代游学长沙、南北奔走,试了才知,知了才定。他不是一开始就有明确答案,而是在实践中淘沙,淘出真金。
所以,若你至今还没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先不要自责,先承认这是常态。大多数人的迷茫,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没给自己足够多的“碰撞”。你不去多看几种风景,不去试几种味道,就很难辨出哪一种才是你想要的。《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就不通,不通就不久。想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要先允许自己去变,去试,去犯错。
顿悟往往是在试过之后的某一刻突然到来。你会发现,自己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时间变得很快,心里很充盈,不用外界奖励就愿意继续;或者反过来,某些事让你再多得奖也觉得疲惫不堪。那一刻,你会突然明白,这就是你要的,或者,这绝不是你要的。修行路上,这叫“识心”。你得一次次地观察自己在不同境遇下的反应,找到那个最贴近本心的状态。而当你找到它,就要有决心为它调整生活的布局,哪怕是牺牲一部分眼前利益,哪怕是暂时走一条冷清的路。毛泽东定下“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时,许多人不理解,但他已在无数实践中认定这条路能通往胜利,所以能顶住压力坚持。
明理之时,你会发现,“我想要什么”不是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会成长,境遇会变化,价值观会转移。今天的你想要的,未必是十年后的你想要的。所以,与其执着于一次性找出一个终极答案,不如养成一种习惯:定期与自己对话,定期检视方向。当你习惯了这种觉察,你就不会被突如其来的选择打乱阵脚,也不会因为别人走得快就慌了自己的步。原创的人生,不是一次决定走到老,而是一次次决定都自己做主。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以心理学与人生哲学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自我认知、价值选择与精神成长,能帮助读者更清晰地回答“我想要什么”这个终极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