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昏昏入睡里有道吗?有的。
2025-08-14

昏昏欲睡的时候,其实天地的门悄悄开了一道缝。

人一生中,总有许多时刻是在半醒半睡之间度过的。早晨被阳光暖暖唤醒,眼皮还舍不得完全张开;午后倦意袭来,身体像被一只温柔的手推向软软的云;深夜的书桌前,灯光摇曳,思绪飘散到不知何处去。这些时候,看似什么也没做,其实是在从另一种角度接近自己的心。人在忙碌时,心绪像急流里的水,翻滚不止;在昏昏入睡时,河面却渐渐平静,水底的影子清晰可见。

古人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昏昏入睡的那一刻,是动到极处的休息,也是静到极处的过渡。那是一种介于有与无、梦与醒之间的状态。你既不全然在世间,也不全然脱离世间。你不再执着于手边的事物,也不完全放下它们。身体的重量慢慢交给床榻,呼吸变得深长,连心头的牵挂都放松了手。这个时候,平日里喧闹的意识退了场,潜藏的念头一个个浮现出来,像从雾里走出的影子,轻轻提醒你——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你最怕失去的又是什么。

有一次,我在寺中午后打坐,阳光从竹影间洒进来,蝉声在耳边若隐若现。打着打着,头一点一点下垂,呼吸越来越缓,眼前的光影仿佛融进了身体。就在那一刻,忽然明白,原来入睡并不是失去清明,而是另一种清明的开始。平时我们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那是向外的清明;昏昏入睡时,我们用心看、用心听、用心感,那是向内的清明。南怀瑾先生说过,功夫人不怕昏沉,就怕没有觉察。若能在昏沉中有一点觉,就是转身入道的关隘。

很多人害怕自己困倦,总想用茶、用咖啡、用热闹去驱散瞌睡。他们不明白,困倦和醒来是同一条线的两端,缺一不可。种子在土里发芽前,也有一段闭合的黑暗期。那黑暗,不是死寂,而是孕育。昏昏欲睡,也是如此。它让你的身心在松弛中修复,让你的念头在放下中沉淀。若你总是拒绝它,就像不停催促种子发芽,结果适得其反。

顿悟常在不经意之间出现。许多学佛的人,想在经书里、讲座里、参禅里找到道,结果越找越紧张。反倒是在临睡前的那几分钟,所有执着都暂时松开,反而有了顿然明白的可能。你也许会在那一刻想到一个多年没想通的道理,也许会在梦与醒之间看见自己一生的轨迹。那不是玄虚,而是因为此时的心没有防备,没有造作。就像平静的湖面,才能映出天上的月。

所以说,昏昏入睡里确有道。它教你顺应节奏,不强求,不抗拒;教你在放下的瞬间,反而得到更大的力量。世间万事,皆有其时,清醒有时,昏沉有时,二者互为依存,彼此成全。你若能在困意来时,不急着推开它,而是微笑着与它相处,你会发现,这半梦半醒之间,不仅是身体的休憩,也是心灵的归处。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书中对静坐、入静、半醒半睡的心境与修行价值有细致阐述,能帮助读者体会昏昏入睡中的妙处与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