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触、烦闷、愤怒里有道吗?有的。
2025-08-14
抵触、烦闷、愤怒,其实是心里的风在吹动你。
我们常以为,修行要的是清净,要的是心如止水,不起波澜,于是遇到抵触就想逃,遇到烦闷就想压,遇到愤怒就想遮。可是,这些情绪本身并不是敌人,它们是生命的信号,是心底的潮汐。你若不肯看它们,只是一味拒绝,它们就会暗暗在你心底积聚,像闷热的夏天,窗户紧闭,空气里慢慢就生出霉味。情绪是风,你是舟。风有顺逆,舟有向背,关键是你会不会用风,借风行舟。抵触、烦闷、愤怒,只是风的另一面。
南怀瑾先生常说,学佛不是学逃避,而是学直面。抵触的时候,其实是你和外境意见不同;烦闷的时候,是你心气不畅,堵在了一个地方;愤怒的时候,是你执着一个“应该”,不容许它被碰触。人若能静静看清这个过程,就知道情绪并不孤立,它背后有思想,有信念,有深藏的习气。比如,有人批评你,你心中若有自卑,就生抵触;若有未消的怨,就添烦闷;若有不可动的骄傲,就生愤怒。若只是压制表面的火气,而不看火从何来,那就像用布盖火苗,里面的炭还在烧,一阵风来,又成大火。
在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细细体察——抵触的力道像什么?像推门的时候门从里面反锁,越推越硬;烦闷的滋味像什么?像胸口闷着一团湿棉花,越想甩掉越粘着;愤怒的劲头像什么?像烈日下的一桶汽油,只等一点火星就全数爆发。你若只是说“我不要抵触”“我不要烦闷”“我不要愤怒”,那只是在和影子打架。修行人要敢在这些情绪中坐下来,像坐在大殿中央,听外面风雷大作,而你安安静静看着它们来、它们去。
顿悟往往发生在一个很小的瞬间。有一次,我心中起了极大的愤怒,手指几乎要握成拳头,胸腔里像有热浪翻涌。就在那时,我忽然想起老师说过:“你现在是生气,还是被气生?”这短短一句,把我拉住了。我发现原来我并不是在“发怒”,而是被一个名叫“愤怒”的东西推着走——我像是船,愤怒是风。若我懂得收帆,这风再大,也推不动我;若我顺风开足了帆,它就带着我冲撞四方。这个看见,让我在气头上忽然松了手。抵触、烦闷、愤怒,本来是内在能量的一个显相,如果你不跟它硬拗,而是看着它流动、消散,它就成了提醒你觉醒的钟声。
明理之后,你会懂得,道不是把抵触变成顺从,把烦闷变成愉快,把愤怒变成慈悲,而是在它们生起的当下,不被卷走。你看一朵云,无论它是白是黑,来是去,都在天空里;天空不拒绝云,也不执着云。你的心,就是那天空。修行,不是让天空只留白云,而是让天空知道自己是天空——云不过是过客。于是你遇事不再怕抵触,不再逃烦闷,不再恨愤怒,因为你知道它们只是风,只是云,是来教你看见自己的法门。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情绪的力量》(Daniel Goleman 著,中文版由赵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书中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为基础,探讨情绪的运作规律与转化方法,与从情绪入道的观照之法有相通之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