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世人规定的一定要如何就要如何吗?哪怕是善知识说的。
2025-08-14

有时候你必须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么说。

年少的时候,总以为世界是有标准答案的。父母有父母的规矩,学校有学校的要求,社会有社会的准绳。甚至当我接触到善知识的时候,心里也会生出一种依赖感:既然他德高望重,所言必然是对的,那我只要照着做就好。于是我学会了在外在的声音里找方向,反而渐渐忘了内心的那盏灯。有一回,一位长辈好心劝我,某事必须这样做,才算合乎规矩。我一边点头,一边心里生出一丝不安。那种不安并不是反抗,而是感觉自己像穿了一双并不合脚的鞋,虽是上等皮料,却磨得脚生疼。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别人的经验未必就是我的路,即便那人是善知识。

后来我慢慢明白,世人的规定,大多是为了管理方便,或者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这些规定有它的道理,也有它的局限。它像一条河的堤岸,能防止水漫滩,但若水要滋养另一片干涸的土地,堤就成了障碍。我们常常被教育要守规矩,却很少有人教我们辨别规矩背后的因缘。有些规矩,在当下是善的,在另一时空也许就是束缚;有些教诲,本是出于好意,但若照搬套用,就会像硬把春天的花插在冬天的雪里,失了时节。尤其是修行人,更要知道,法门虽多,最终是要回到自心去印证,而不是把别人的经验当成唯一的路径。

顿悟是在一次看似平常的争论中到来的。那天,几个朋友谈到行持方法,有人说某法必须每日一刻钟,否则不算真修,有人坚持必须早晨做,有人又说晚上更佳。我静静听着,忽然生出一个很清楚的念头——修行不是上课打卡,不在于别人认可的“合格标准”,而在于你有没有在当下觉知自己。我想到南怀瑾先生常讲,佛法如水,随方就圆;道家更说,无为而无不为。那一刻我明白了,真正的规矩是活的,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变化的,不是僵死的模子。即便是善知识,也是在他的生命经验里总结出一条路,这条路未必适合我原封不动地走,但可以启发我开出自己的道。

明理之后,我才看得更透:不盲从,不等于不尊重。真正的尊重,是理解别人说话的出发点,然后用自己的心去印证。如果发现合适,就认真去做;若不合时宜,也不必心生逆意,只需带着感恩之心,另择他径。世人的规定也好,善知识的叮咛也好,都是路上的路标,不是终点的铁门。修行就是要学会辨路、选路、走路,而不是被路牵着走。我们尊重每一条规矩,却也知道,道最终是在自己脚下生出的,不是别人替你铺好的。当你真的踏在自己的道上时,你会发现,别人的声音会变得温柔,因为你心里不再被左右,而是自然而然地走在顺流之中。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论语别裁》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书中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讲解,将孔子之道的活泼与灵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因人而异”“不拘成法”的讨论中,对本题有极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