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些路你必须走,比如善知识说要持戒,但你就是习气未断,怎办?
2025-08-14
你戒不掉的,不是规矩,是心里那个抓不放的影子。
记得初学佛法时,听善知识讲持戒的功德,说得如莲花开水面,清净庄严,心里自然生出向往之心。可是回到日常生活里,那些从小养成的习气就像缠在骨缝里的藤蔓,不是你一挥手就能脱去。明知道酒一杯会乱性,话一句会伤人,可到情境当中,不是冲动先走一步,就是嘴巴先开了口。于是,行愿与现实之间,就常常隔着一层厚厚的雾,让人惭愧,也让人气馁。甚至有时,善知识一句“必须持戒”,在耳边听着就像千斤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那时的我,也曾怀疑自己是不是根器不够,修行无望。
慢慢地我才懂,这世界的每一条戒律,原是舟楫,不是枷锁。舟楫可以载你过河,但你若死抱着不动,反会困在原地。持戒也是一样,它不是为了逼你一下子跳到彼岸,而是让你在反复上岸落水之间,渐渐学会游泳。人之习气,不是一刀斩断,而是如抽丝剥茧,今日一丝,明日一缕,直到某天,才发现身已轻盈。善知识的教诲,落到每个人的生命里,是因缘不同的种子,有的立刻发芽,有的要在泥土里沉睡多年。我们不该用别人的花期来催促自己。
顿悟往往是在挫败中来的。记得一次应酬,我明知道不该多饮,却在人情压力下多举了几杯。回到家,心里懊悔不已。忽然想起《维摩诘经》里说,若菩萨行于非道,即是通达佛道。原来,持戒的核心不是表面的克制,而是时时的觉知。一次破戒,不等于全盘崩溃,关键在于你是否借此看见自己心里的贪、嗔、痴,并在下一次情境来临时,哪怕只是比上一次早半步觉察,也算是在修。善知识说的“必须持戒”,是指方向,不是立竿见影的结果。方向不改,即使脚步蹒跚,也终会走到。真正的力量,是在不断失败中仍愿意回头的心。
明白这一点,心里就松了。原来,戒律不是用来吓退修行人的,而是提醒你回到本心的路标。持戒的功德,在于让你时时看到自己与清净的差距,而这差距本身,就是修行的场所。不要怕自己习气深重,也不要急于求成。你今日能少说一句妄语,少起一分贪念,就是向清净走近一步。持戒不是敌对自己,而是爱护自己;不是压制生命,而是引导生命走向更自在的地方。这样一来,即便习气还在,心中也有光,不再惧怕黑暗。因为你知道,那光终有一天会照亮全程,而你,只要一直走在路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在家菩萨戒本讲记》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书中不仅讲解了持戒的意义,也详细剖析了如何在俗世生活中循序渐进地落实戒行,对于面对习气的修行人有极大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