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他决定造火箭,追赶马斯克
2025-08-15
人要干一件值得全力以赴的事,才活得痛快。
有的人三十岁觉得该安稳了,有的人三十岁觉得才刚起步。看着同龄人买房、买车、换工作,他却盯着天上的火箭发呆。别人追剧,他追马斯克的直播。那不是一场单纯的观看,而像是与命运的对话。姚颂的命运里,本就藏着一颗“上天入海”的心。小时候他翻烂的那本《宇宙科学》,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埋进他的血里。后来,他一路读书、创业、卖公司、做投资,手里有了底气,心里也有了安全感。可他没打算歇下脚,他说自己签名一直写着:“今天是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年轻不是年纪,而是那股不肯认命、不愿止步的劲儿。于是,当有机会把手伸向航天,他就像闻到风的帆,立刻张开。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浪漫。造火箭,不是写一首诗那么容易,也不是一次探险那么短暂。这是一条铺满技术、资金、周期、风险的长路。可偏偏是这样的路,才容易让一个人找到全部的精神归宿。东方空间的团队,来自长征十一号的原班人马,有老航天人的稳,也有新创业者的闯。姚颂看中的是,这里既有国家队的根基,又能不背包袱地做商业化的创新。他清楚,民营火箭不是为了取代国家航天,而是补足市场的缺口——让卫星的需求和运力之间的错配,逐步被填平。为了这事,他们选了捆绑式火箭这样的硬骨头啃,也选了海上发射这样的新路子走。海上发射不占地、不限尺寸、不怕落区麻烦,还能更自由地安排轨道,这对未来的批量发射是个关键的棋子。
顿悟往往出现在试探与坚持之间。第一次创业,他算过股份、估过估值,也保留着年轻书生的自尊与固执。第二次,他更懂人情冷暖,学会了在原则与灵活之间找平衡。他说,估值不是越高越好,太高反而会困住自己。火箭技术可以很前沿,但落到商业上,就得“自己造血”,别光指望资本输血。技术路线的选择也是如此,液氧甲烷是未来方向,可眼下液氧煤油更成熟、更省钱,还能先满足市场。等到第四季度发射的引力-1号,运力早被订光了,这说明市场的缺口是真实的,机会也是真实的。他的目标很清晰:先做到国内最便宜、还能有利润;再做到和SpaceX一次性火箭一样的价格,还能有利润;最后要把可回收火箭的成本降到对手的水平。短期、 中期、长期,他一层一层地排好,就像在航天港一层层搭起发射平台。
明理的那一刻,你会发现,这故事不仅是造火箭的野心,也是做人做事的道。人要有足够的远景,才不怕眼前的难;也要有清楚的阶段目标,才能在长路上不乱。你可以仰望马斯克,但你必须走自己的路。梦想不该只停在“很酷”,还要落到“能成”。不论是火箭、还是人生,真正的飞行都要经过无数次计算、试验、修正,才能一次次接近既定的轨道。姚颂的选择告诉我们,年纪不是界限,路径才是关键;安全感不是来自退一步,而是来自你随时有能力向前一步。要追,就追得有方法;要赶,就赶得有节奏。这样,无论天上是谁的星舰升空,你的火箭也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射窗口。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阿什利·万斯著,李军译,中信出版社,ISBN: 9787508653277),详述马斯克的创业历程与思维方式,对理解科技创业的远景与落地之道颇有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