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你,少在知乎上看这些内容!
2025-08-15
人不怕笨,就怕总在装聪明的路上迷了眼。
我认识很多朋友,嘴上说自己在学习、在成长,手上却一直在滑手机、点收藏、加书签。屏幕那头的世界热热闹闹,各种“干货”“捷径”看得人眼花缭乱,似乎只要把这些都收入囊中,人生就会一帆风顺。可真要静下心想想,你有多少次点了“收藏”后,真的翻出来看过?有多少篇文章,在你热血沸腾地读完后,催促你做成了一件实事?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自己骗得很舒服——好像学到了很多,其实什么都没变。
当初我也沉溺在这种假象里。那时候我写文章卡了壳,盯着空白的文档,觉得自己快废了。于是跑去知乎搜“如何快速进入专注状态”“怎样不分心地写作”,一篇一篇看过去。看完以后,我的桌子确实收拾干净了,房间确实亮堂了,连水杯也刷得锃亮。可文档里,还是一个字都没有动。那一刻我才发现,我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找借口逃避。只是这些借口,披着“学习”的外衣,让我心安理得。
慢慢地,我开始留意,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毛病。很多人都在重复同一个循环:焦虑→找干货→收藏→不行动→更焦虑。就像仓鼠在轮子里跑,跑得很卖力,却永远在原地。看似在前进,其实只是消耗了时间和力气,什么都没积累下来。更可怕的是,时间长了,我们会习惯这种“假装努力”的舒适感,把它当作日常。这种错觉,比懒惰更危险。懒惰至少让你意识到自己没动,而假装努力,会让你以为自己已经很拼了。
直到有一次,我刻意停下手里的“刷”,强迫自己直接去面对那个卡住的稿子,不去找任何外部“灵感救援”。刚开始很难受,大脑像是没油的机器,吱吱呀呀挤不出一句顺畅的话。但我咬牙坚持,把时间用在敲出一个又一个笨拙的句子上。一个小时过去,我竟写出了第一段。虽然不完美,但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能改变你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用行动去消化信息。没有行动的知识,是死的。
这种顿悟,让我开始重新看待自己和信息的关系。我不再把手机当作万能的解药,不再无脑地接收每一条推送,也不再以收藏量自豪。相反,我学着给自己装一张“信息过滤网”。看到一篇内容时,我先问自己:这东西真有用吗?我能在今天或这一周内用上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就直接略过。这样做,刚开始会觉得可惜,仿佛错过了宝藏,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脑子里反而清爽了很多,焦虑也少了。
同时,我也让获取信息的过程变得“不那么简单”。比如,看完一篇知乎回答,我会逼自己写几句感想,哪怕只是一个质疑或延伸。这个过程有点像咀嚼,迫使你把别人的话嚼碎,和自己的经验混合,再咽下去。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不再轻易被人说服,也更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种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是一个人真正长出骨架的过程。因为当你开始输出,你就不得不认真输入。
批判性思维也是我刻意去练的功课。以前我看到观点,总是条件反射地点头,觉得说得挺有道理。现在,我会先打一个问号: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别的解释?是不是只看到了一部分?这种习惯像是在心里种下一个小警钟,不让自己被表面的热闹迷惑。它让我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能多一点冷静,少一点盲从。渐渐地,我不再害怕信息洪流,也不再担心错过什么,因为我知道,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因为少看一条热搜就从我生命中消失。
说到底,信息的世界像一片大海,永远有看不完的浪花。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就会被卷到看似热闹却空洞的地方,耗尽体力,什么都带不回岸边。可如果你学会筛选方向、掌握节奏,就能在这片海里,稳稳地划向你想去的地方。那时,你会发现,真正的成长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你在信息中的选择、消化与实践。
所以,当你下次想点开一篇看似“很有用”的文章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会用它做点什么吗?如果不会,那就关掉它,把时间还给真正重要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不会被信息淹没,而是被信息滋养。真正的聪明,不是看得多,而是用得对。
合十
如夜话,至此
书籍推荐:《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作者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中信出版社出版(2017年)。书中提出了在信息干扰时代,通过高度专注与有意识的行动,实现真正的产出与成长的方法,和本文所讨论的“拒绝假装努力、回归深度行动”的理念不谋而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