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左罗:我能持续5年赚到钱,核心是持续修炼这3项能力!深度掏心干货
2025-08-15
人生要活得稳,就得学会熬、学会拼、学会看得准。
一个人,走在生活的路上,总会遇到许多看似简单、实则决定命运的关口。有人把它们看作无聊的重复,有人当作不得不做的苦差事,也有人一眼看穿其中的价值,甘愿一遍又一遍地去打磨自己,直到像磨刀石上的刀锋那样闪着光。真正能把日子过稳、把事业做长久的,不是那些总在寻找新鲜刺激的人,而是那些愿意重复的人、敢于短时间拼命学习的人,以及能分清“自己想要什么”和“别人需要什么”的人。这三种能力,就像三条无形的河,汇成了人生的长江大河,带着人走向更宽阔的远方。
我曾见过一个朋友,他在做咖啡培训,内容几乎年年一样,甚至讲稿里连比喻和笑点都不改,可每一场课都有人听得如痴如醉,场场满座。他说,这不是因为自己不思进取,而是因为这些内容在验证中已经证明有效,他要做的,是一次又一次,把它讲到最好。我又想到,许多戏剧演员,一出戏巡演上百场,每一次都像第一次那样投入,因为他们明白,观众的第一次就是他们的第一次。表面上看,这是忍受重复,实际上,这是把重复炼成艺术。人之所以怕重复,是因为觉得无趣,可只要沉下心来,一遍遍去看,一遍遍去做,就会发现新鲜感并不一定来自“新”,也可以在“旧”中开出花来。
说到学,一个人的进步速度,往往取决于能否在短时间内给自己足够密集的刺激。零零散散的学习,就像在海里捞水,手一张开,什么也留不住。可当你把一天十二个小时都泡在同一个主题里,像海绵一样吸到发胀,你就会发现,原本的陌生变成了熟悉,熟悉变成了自如。这种密集输入,就像高温炼钢,把原料迅速化成滚烫的钢水,然后一气呵成地铸成器形。许多人学东西学得慢,不是资质差,而是输入不够集中,昨天学的和今天学的像隔了一个冬天,记忆还没发芽就已经冻死。只有在短周期里连续不断地接触、咀嚼、消化,知识才能串成一张网,越织越密,越用越牢。
再往深里走,还有一关,叫做分清“自我喜好”和“市场需求”。许多人做事失败,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从头到尾都围着自己的喜好转,不肯承认外面的世界有它自己的秩序。你喜欢写散文,可市场需要的是短视频;你爱研究深度分析,可你的用户只想要三分钟能听懂的要点。真正成熟的人,会把市场当作老师,把用户的需求当作镜子,在里面找到做事的方向。喜欢和不喜欢,放到一边,先把别人的问题解决了,再慢慢去安排自己喜欢的事。做事如果总是既要舒服又要赚钱,十有八九是两头都空。先满足别人,才有条件满足自己,这是很现实、也很解脱的道理。
直到有一天,你会忽然明白,重复不是机械,重复是雕刻;密集学习不是透不过气,而是破茧的必经之路;顺应市场不是委屈自己,而是为自己赢得选择的权力。你可能会在某个清晨,翻开一本旧书,发现里面的句子像第一次一样打动你;也可能在熬过一段没日没夜的学习后,忽然发现自己说起一个复杂问题来可以滔滔不绝;还可能在一次又一次迎合别人需求的过程中,收获了比自己设想更多的掌声和回报。那一刻,你才算真正走到了门口,看见了门内的宽阔。
所以,修炼自己,不是去追求多少花哨的新招,而是让自己站在三块基石上:不厌其烦地重复,把一件事做到炉火纯青;不惜代价地密集学习,把一个领域啃到骨头里去;不带情绪地看待市场,用别人的需要来指引自己的方向。当这三条路走顺了,你会发现,生活的绳索变成了桥,曾经的压力变成了风,推着你走向你想去的地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Anders Ericsson & Robert Pool, 2016)——本书深入讲述了重复、集中训练以及反馈在能力提升中的关键作用,与文中三种能力的修炼路径高度契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