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身家全捐,考虑董宇辉接班:公布遗嘱的俞敏洪,属实彪悍
2025-08-15
不怕风浪的人,才知道船能开多远。
俞敏洪的故事,就像一条河,起初细细浅浅,绕过石头,穿过泥滩,渐渐汇成大水,最后奔向大海。他的童年从泥土和鸡汤里长出来,母亲的眼神像一盏油灯,时时照着他前行的路。一个农村孩子,能不能走出村口,往往不取决于他的脚力,而取决于家里有没有人替他打开一扇窗。俞敏洪的窗,是母亲用借来的钱和两只鸡换来的。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不再只被村里的庄稼和河沟定义。
然而,机会只是门票,进去之后的路得自己走。高中开始晚、底子薄,他在别人已经翻过一座山的时候才开始爬坡,第一次、第二次高考都摔了下来。第三次,他把一本《新概念英语》背得滚瓜烂熟,像种地人背播种的口诀那样背句子,终于在北大的门口敲开了门。这一刻,他像是终于走到了河的另一岸,却发现那边的风景并不是温柔的欢迎,而是新的陌生和孤单。
北大五年,他自嘲是“土鳖”,同学的衣着谈吐、书架上的书名,让他时时觉得自己笨拙。他拼命追赶,甚至累到吐血。毕业后留校任教,工资少得像一条干涸的溪,他又想出国,可算来算去,需要两百多年工资才能凑够学费。这种无力感像一只石头压在心口,他开始尝试在外代课,结果因为触碰了规矩,被公开处分。那一纸处分,像在校园最显眼的地方钉上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他的名字。既然如此,他干脆辞职,离开了那个曾经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他带着一口气,自己办培训班,从租场地到找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应酬,有时吊着盐水拔针就去讲台。新东方创立不久,他两次遭遇绑架,离“鬼门关”只差一口气。那些日子里,他开始意识到,命不只是自己的,还连着团队、学生和他们的未来。他懂得了,单个人的力道有限,握成拳头,才有真正的力量。靠着这种集体的信念,新东方一步步壮大,上市敲钟,他成了“最富有的老师”。
命运的手总爱突然出牌。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整个行业像被掀翻的桌子,盘子碗碟碎了一地。新东方的市值跌去九成多,他不抱怨,不逃跑,先退还工资和学费,又捐出八万套课桌椅到乡村。退场是体面的,可内心的讲台情结没变。他转了个身,开始做东方甄选,直播带货卖农产品。最初门可罗雀,但他和团队用知识、故事和真诚,把玉米、大米讲成诗,讲成远方。董宇辉在直播间说:“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世界要你亲自去看。”这句话不只是卖货的词,更像是他们共同的信条。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会明白,他的路并不是直线的胜利,而是一次又一次被逼到角落,再想出路,走出来的。这种走出来,不是靠侥幸,而是靠一种不怕打翻、不怕打碎的劲头。他愿意用人,罗永浩、董宇辉,不是复制品,而是他人格的延伸。他说过,新东方的传承不会交给孩子,而是交给管理人。甚至考虑过让董宇辉接班。这种“薪火相传”,不是权力的传递,而是精神和格局的延续。
顿悟往往在回望中才清晰。俞敏洪之所以能把百亿身家最终捐给教育,是因为他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从那扇窗走出来的孩子。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书本上的套话,而是他用三次高考、无数次跌倒换来的真相。他捐的不只是钱,是一种循环——取之于教育,用之于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到另一岸。对他来说,这不是“慈善”这个标签,而是还债,是报恩,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递出去的一只手。
明理之处,其实简单。人这一辈子,能守住的不是财富,不是位置,而是一条内在的河。河的源头是初心,流过的地方是经历,最后汇入海洋的是精神。俞敏洪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风浪,不要急着躲;被打碎,不要急着哭;暂时退场,也可以是另一次出发。你的命,不只是你的命,你的力,也不只是你的力。当你把自己和他人绑在同一条船上,你会更珍惜风平浪静的日子,也更有底气穿过暴雨狂风。
所以,不怕风浪的人,才知道船能开多远。人生的方向盘,要握在自己手里;而能一直握住它的,是一颗不肯被打败的心。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老人与海》 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译林出版社,ISBN 9787544721635。这本书中的老人面对大海和鲨鱼的坚韧,与俞敏洪故事中所呈现的精神高度契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