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谈施一公,公布遗嘱计划
2025-08-15
先把人站稳,再把梦点亮,答案在路上。
我在日常里看人群:地铁里抓着吊环的上班族,校门口捧着准考证的孩子,菜市场里挑菜砝码的阿姨,手里都有一杆小秤。秤盘一边是理想,光亮亮;另一边是责任,沉甸甸。读到俞敏洪与施一公的对谈,我忽然觉得这杆秤被擦得更清了:理想不是唱给自己听的歌,而是要能放在众人面前的一盏灯;责任不是逼迫你低头的石头,而是让你站稳脚跟的地面。有人捐出版税,有人修改遗嘱,把个人的果实往公共的土壤里撒;有人说从一到百我们做得不差,更要啃那“从零到一”的硬骨头;有人劝年轻人去看世界,但要带着自信与相互尊重。听起来都不玄,像厨房里热气腾腾的蒸汽,像清晨第一碗热粥,说的是人之常理,教的是做事之法。修行不在深山,不在香火,修行就在人群里:把自己管住,把事情办好,把得到的还给社会。这话落地落心,像一只稳稳的手,轻轻按住我们心头的浮躁,让人愿意慢慢地、耐心地把眼前这件小事做好,再去走更长更远的路。
顺着这条路往下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位置”与“分担”。施一公对清北学子说:你占了一个位置,就该有与位置相匹配的责任。这不是威严的训话,而是公平的提醒。世间资源有限,名额有限,舞台上的一盏追光从来不是凭空照下来的,它背后是无数灯泡、线路、发电的合力。你被照亮了一下,就该照亮一块儿;你被托举了一程,就该回头托一把。俞敏洪说起遗嘱,要把大部分留给教育与公益;施一公说新书版税捐给西湖教育基金会。这些动作不是姿态,而是方法:在生命账本上,把“得”与“予”写成循环。人若只会拿,不会给,迟早心会干,路会窄。心有归处,脚下才有力气,理想才能不飘不空。再看“从零到一”的提醒,像是给所有做学问、做事业的人提个醒:复制、放大、追赶,我们一路熟练;但原创、破题、开先,我们还需蓄力。就像学厨,照方抓药,菜很快能端;要发明一道新菜,就得试错,就得熬时间,就得忍住暂时的无名与清冷。国家如此,个人亦然。你我在日常里也常处于“从一到百”的舒适区:照着模板写报告,按着流程做项目,拿着清单过日子,都快、都稳、都像样;可只要试着搭一座小桥——哪怕是给团队定一种新的协作规则,给社区开一个新的志愿项目,给自己设一套新的学习法,就会立即遇到“零”的生涩与孤独。这时最需要的,不是喧哗的口号,而是静静的耐心与稳稳的节律,像磨刀,像泡茶,慢慢来,来得正。
再把视线推远一些,会看见“胸怀世界”的底线与边界。出国,交换,交流,不是为了把自己镀一层亮光回家摆着,而是为了看得更远、想得更全、和得更好。尊重自己,才能不卑不怯;尊重别人,才不会眼高于顶。尊重不是口头客气,是承认他者的经验与价值,是在争论时能放下“我对你错”的执拗,是在合作中会为对方留出体面与空间。这样的尊重,落在学术,是平等讨论;落在商场,是守契守信;落在家庭,是倾听与互让。尊重让自信不过火,让谦卑不软弱。它像两条缆绳,一条系住内心,不致飘飞;一条系住关系,不致崩断。还有“选择”的题。施一公回忆自己选生物:兴趣与时代需求叠加,最后把路走开。兴趣是火,需求是风,火遇风才旺,风遇火才暖。只凭兴趣,容易飘;只看需求,容易枯。把两者叠起来,再加上长长的坚持与一点点好运,路就能越走越宽。俞敏洪的回应像是给这张“选择题”加了批注:别被环境吓退,别给自己找借口,先做该做的,再等该来的。谨慎与勇气并不矛盾,尊重与自信也不相斥。把这些常理一一摆上桌,我们就会明白,所谓修行,不是逃离,是尽责;不是清高,是利他;不是空谈,是实干。
转眼,话题回到“顿悟”。顿悟不是天雷,不是猛然的翻页,它像冬夜里的一盏小灯,起初不耀眼,却把房间的角落一点点照亮。读完这场对谈,我在心里生出一句朴素的领会:真正的道,是把“我很好”变成“大家更好”;真正的术,是把“我会做”变成“大家能做”。遗嘱里的安排,是把生命的句号改写成分号,让价值在别人身上接着走;版税的捐赠,是把文字的果实变成下一代的土壤;“从零到一”的倡议,是鼓励在无人处搭脚手架,在无路处铺第一块砖。一个人,也可以这样办:把工作方法开源给同事,把失败教训写成备忘录,把小小的奖金分一点给需要帮助的人;又或者,在班级、在社区、在实验室里,主动承担一个没人愿干的“脏活儿”,比如整理数据、完善文档、维护制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作,恰恰在默默奠基。他人得其利,体系得其序,自己得其心安。心安是修行的底气。心若安,脚步就不慌,做选择也不慌。面对“要不要留学”“选不选择这个专业”,就能不被流行带着跑,不被舆论裹着走,而是把自身的禀赋、家庭的现实、时代的方向,安安静静摊开来,逐项对照,逐条取舍。忽然明白:“天选之人”的关键不在“被天选”,在“自我选择”。每天把小选择选对:早起还是赖床,复盘还是刷屏,求证还是跟风,惜时还是散漫。千百个小的“从零到一”,最后汇成一个人的“从无到有”。当你身上慢慢长出这种向内的定力、向外的善意,你就会发现,所谓“世界舞台中央”并非离你多远,它就在你能照亮的一平方尺之内。今天照亮桌面,明天照亮走廊,后天照亮楼梯口,你的光与别人的光交汇,便是更大的舞台。人们常问:理想怎么落地?我愿回答:先把地扫净。扫掉懒,扫掉虚,扫掉“只顾自己”的狭隘;扫多了,地就亮了,理想就能稳稳落地。
最后,把道理收束成可走的路。第一,把志气立在利他之上。立志不难,难在把“成就我”升级为“成就我们”。不必夸张,哪怕在团队里做那块可靠的地基,也是利他。第二,把基本功练成日课。写作、计算、表达、复盘、锻炼,日日做,稳稳做,做成肌肉记忆。基本功是“从零到一”的火种,没有它,一切创造都只是空想。第三,把“小而精”作为方法论。西湖大学的小,是为精而小;我们的工作也该如此,在有限处做出高密度的质量,聚焦一两个关键点,把它打磨到发亮。第四,把承诺写成“遗嘱式”的约束。给自己立一份“价值回流”的长约:年末拿出收入的一小部分资助教育、科研或公益;每做成一件事,就给后来者留下清晰的经验路径。承诺让热血不成一阵风,让善意不只一时兴。第五,把选择交给“兴趣×需求×耐心”的乘法。不是相加,是相乘,少一项,积木就倒。第六,把眼光放到世界,把脚跟扎在本地。见多一点,心就宽一点;扎实一点,事就稳一点。尊重自己,不妄自菲薄;尊重别人,不轻易断言。如此,你会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慢慢站成一棵树;会在风来雨去的岁月里,稳稳地开花结果。等你回望时,你会发现:理想没有远走,责任也不再沉重,它们在你肩上彼此扶持,像一副平衡的扁担,一头挑着自我成长,一头挑着公共关怀。你走得越久,路就越平,光就越亮。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小小岗位上,心里有灯,眼里有光,手上有活,脚下有路,慢慢走,稳稳走,越走越宽,越走越明。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ISBN:9787508647355。该书以系统的思辨讨论“从零到一”的创新逻辑与方法,能与文中关于基础研究与原创突破的主题互相印证,可在中信出版集团官网及各大图书平台检索查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