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传》作者:马斯克不是超人,而是扮成了超人
2025-08-15
人活一辈子,终究要学会在风浪中把握自己的方向。
有些人走在世间,步伐凌厉,眼神坚定,仿佛生来就带着使命感。他们不怕别人的质疑,不惧世事的阻碍,只是一心向着那个看似遥远、甚至荒诞的目标迈进。读《马斯克传》的访谈整理时,我心里很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商业传奇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里,一种以使命为锚的活法。马斯克不是超人,他会迟到、会疲惫、会有低谷,但他懂得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上,并且一次又一次拉自己回到那个初心上。他像一名行者,行走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界,用制造火箭、造车、布星链这样的方式实践内心的道。这样的路,注定艰难,却也因它的纯粹而显得熠熠生辉。
这样的故事让我想起修行中的一个场景:寺院的清晨,钟声沉稳悠长,晨雾中,僧人拾级而上。脚步不快,却分明有力量。修行不只是坐在蒲团上的静坐,也在生活的忙碌、矛盾、挑战里修心。马斯克的种种选择,看似和修行不搭界,但细看他的思维方式、时间管理、对制造细节的痴迷、对使命的执着,就会发现,那是一种赤裸裸的“道中之行”。他能在一夜之间从收购推特的谈判桌,切换到特斯拉电池生产的细节讨论,这种切换不是散乱,而是极致的专注与当下。他清楚每个环节的意义,也敢于对人严苛,甚至得罪他人,因为在他眼里,使命比取悦别人更重要。
但这样的专注和执着,不是盲目的。沃尔特·艾萨克森在访谈中提到,马斯克不同于乔布斯把设计交给制造厂完成,而是把设计师的桌子放在装配线旁,让设计和制造在同一呼吸里前进。制造产品固然难,制造能生产产品的机器更难。这恰似修行中的“观因缘”:不只是看结果,还要回到生起结果的因地去改变。大多数人沉迷于表面的成就或失败,少有人愿意回到源头去重构系统。但正是这种愿意深入源头的功夫,才让他能够反复突破别人眼里的“不可能”。
我慢慢体会到,他在生活中的“上下文切换”,其实像是修行人行脚中的“随缘不变”。外境变幻,他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但转移的不是心的核心,而是所关注的事。就像禅者在行禅时,脚步换了方向,呼吸换了节奏,但当下的觉知始终不动摇。马斯克并不是在追求忙碌的表象,而是在不同的舞台中,找准那个能推动使命前行的杠杆。
真正让我顿悟的,是他那句“他并不是超人,只是扮演了超人的角色”。这不是自嘲,而是坦白。很多人看他,觉得他无所不能;可在他自己眼里,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去演好那个角色,把手里能做的事做到极致。修行也是这样,没有人天生就是“觉者”,每一步都是在练习、在扮演——先扮演一个能觉察自己的人,慢慢才成为那样的人。角色一旦演得真了,它就成了你。
从使命出发,再找到盈利的模式,这听上去像一句商业策略,但放到修行里,就是“先立志,后择法”。志不立,法再多也无所用;志已立,哪怕方法笨拙,也会慢慢精进。他要登陆火星,于是用卫星通信赚资金;要推行电动化,于是造高端跑车打开市场,再转向大众车型;要做脑机接口,于是先让它能帮助瘫痪患者。这是“道”与“术”的结合——道在前,术在后,术为道服务,反过来也印证道的真实可行。
这一层的明白,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新的省察。我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短期的舒适诱惑,忘了自己最初想做的事,忘了什么才是自己此生真正想守护的使命。看似是马斯克的故事,其实也是一面照向自己的镜子。你不必造火箭、不必布星链,但你可以学他那种“道在心中”的笃定与不懈,学他那种敢于回到因地去改造系统的勇气。至于外界的风雨、人情的得失,不过是行脚中的天气变化,路还在,脚还在动。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Ashlee Vance 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这本书是马斯克的早期传记,能帮助读者结合《马斯克传》理解他更完整的思想与行事风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