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北大教授:我为什么劝中国孩子初恋之后再留学?
2025-08-18

孩子要先学会做自己,再去面对世界。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极为深刻的道理。文章里的北大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不要急着把孩子一出生就推向海外,哪怕是顶尖名校,也不能代替文化根基的稳固。他甚至劝孩子们最好在初恋之后再留学。因为真正支撑一个人走向广阔天地的,不是口音纯正的英语,不是光鲜亮丽的学历,而是内心深处的自信,是对自己身份和文化的认同。一个人若连“我是谁”都未曾安稳回答,就算身处名校林立的美国,也会在青春的冲撞和世界的冷漠中失落迷茫。今天在中国社会里,这个问题愈加迫切,因为越来越多的父母在焦虑中把孩子送走,却未必想清楚孩子最终要面对的是什么。

很多父母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早早去海外读书,便心生急切,似乎不跟上这股潮流就要落伍。他们忘了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走出去的速度,而在于走出去之前有没有站稳脚跟。教授举的例子发人深省:在殖民时代,大英帝国派驻世界各地的官员,不论地位多高,仍然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回英国受教育。因为他们知道,身份的根必须扎在母国,文化的认同必须从小打下基础。与此形成对比,我们却常常轻易把自己的文化当作累赘,急着甩掉。于是,孩子们在异国他乡的课堂上,语言问题可以在短时间里解决,但文化的疏离感却如影随形。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才是导致许多华裔孩子自信不足、无法承担开创性任务的根本原因。没有根的树,长得再高,也容易在风雨中折断。

青春期是最脆弱的阶段,一个孩子的心在十六七岁时极其敏感。教授提到,美国的体育场、舞会、交友平台,都在无声地提醒亚裔男孩:你不够强壮,你不够受欢迎,你不是主流。这样的打击不是几句大道理能抚平的,那种无人邀舞、无人关注的孤独感,会刺痛少年的心,让他们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有人熬过了,内心长出坚韧;有人却因此自卑,甚至一生难以抬起头。相比之下,亚裔女孩的处境稍好一些,但她们也会在反复比较和选择中,渐渐意识到文化认同带来的心理压力。青春的舞台是残酷的,世界不会温柔地对待你,除非你已经有了强大的自我。教授说得直白:钱能买到护照,却买不到祖国。护照是形式,祖国是根本。一个没有文化归属感的人,在世界舞台上,只会成为边缘人。

当我们听到这些,也许会感到沉重,但也因此能够顿悟。为什么教授强调“初恋之后再留学”?初恋并不是狭义的爱情,而是象征着一个人成熟的契机。那意味着一个孩子已经在青春期里经历过最真切的自我确认,知道了自己是谁,懂得了被看见和被拒绝的滋味,学会了在情感里寻找自尊与自信。这样的孩子,才可能带着安定的心出国,不会轻易被外界的冷落击垮。教授提醒我们,中国的孩子出国前,最好先用双脚丈量自己的土地,骑行穿越大江南北,亲手触摸祖国的山川,最好在热烈的青春里谈几场恋爱。那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他们在面对陌生文化时,心里有一份坚定的底气,有一个始终可以安放自我的归属。

真正的明理在于看清教育的目标。父母焦虑地拼命推着孩子去抢跑,结果孩子虽走得快,却走得虚。教授提出的问题,就是要我们反思: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光鲜的履历,还是为了孩子能在任何土地上都站得稳、走得远?答案显而易见。一个人如果早早懂得文化认同的重要,就能在世界舞台上坦然做自己,而不是卑微地寻找认同。一个民族如果普遍理解这一点,就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足,而不是在别人的定义里迷失。钱买不到祖国,但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可以种下祖国的根。那是他一生的养分,是面对任何歧视、冷眼时不必退缩的勇气。我们要为孩子留住这样的根,让他们先在自己的土地上长成树,再去世界上做风中的舟。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茨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这本书从人类学角度深入分析文化与认同的关系,对于理解留学与文化根基的联系,极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