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刚走,“狠人”黄仁勋要来了
2025-08-18
人要走在风口前,不是等风来。
这是一篇讲黄仁勋的故事,其实更是写给时代里所有人的一面镜子。马斯克刚走,他又来了。两位顶尖企业家,一个点燃了大众对未来交通和能源的幻想,一个让AI成为几乎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他们的到来,本质上不只是“科技明星的登场”,而是在提醒我们:大浪正起,你准备好了吗?因为机会和危机往往是孪生兄弟,你若只是看热闹,风会卷走你,你若有准备,风会托起你。文章之所以选择在此刻写黄仁勋,不是因为他在舞台上皮衣亮相的潇洒,而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面对世界洪流的姿态——他总是准备着,总是敢于下注,总是像猎人一样带着渴望。这背后蕴含的道,并不是“天才的运气”,而是“修行者的心法”: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到定力,如何在危机中继续奔跑。
黄仁勋的故事,从表面看,是科技的故事,是芯片的故事,是AI的故事。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它讲的其实是人的状态。他说:“记住,我们离倒闭只有30天。”这句话听上去狠,听上去紧张,但它揭示的是一种不放松、不自满、不迟钝的心法。他不是真的每天担心公司倒闭,而是要让所有人保持一种随时都能冲锋的状态。修行讲“常惺惺”,意思是时刻清醒,不昏沉不散乱。黄仁勋把这种状态带进了企业管理,把本来容易迟钝懈怠的组织,逼成了一支永远在奔跑的军队。这就是他“狠”的地方,也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科技的世界里,有人赢一时,却因懈怠而输一世;而他懂得,赢要赢在节奏,要赢在不断的觉知。
再看他的人生轨迹。16岁考大学,30岁创业,36岁公司上市,这些看上去像传奇,像“天选之子”,但其中几次差点破产,几次被边缘化,几次被人怀疑不可能成功。换句话说,他走的不是平坦大道,而是坑坑洼洼的小路。很多人喜欢说“踩中了风口”,但文章也点明:不是风口造就了他,而是他自己准备得够久,才不会被风吹散。这里的智慧是:你以为别人是幸运,其实他们早在无数个黑暗的日子里扛过、熬过、忍过。修行里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个企业亦然,不怕失败,不怕走错,怕的是走错后不敢承认,失败后不敢再试。他第一次创业设计错了芯片,换成别人可能就死掉了,他却靠坦诚和谦卑扭转危机。这种态度就是修行中的“放下”。放下面子,放下执念,才能重获生机。
顿悟的地方在于:黄仁勋的“狠”并不是对别人狠,而是对自己狠。他天天读论文,天天跟工程师对细节过招,连翻译的材料都要自己核查。他明明可以在豪华的办公室里做一个“象征性领袖”,可他偏偏把自己当作第一个上战场的士兵。这种狠,背后其实是一种大慈悲——他要用自己的燃烧,让整个公司不敢懈怠。他说他的人生只有四件事:工作、思考、帮助别人、创造。这四件事乍看和佛家的“四正勤”有点相似——努力断恶、努力生善、努力护善、努力增善。他活出来的是一种不知疲倦的精进力。精进不是苦逼,而是一种愿力:我愿意燃烧,我愿意比别人更用心,我愿意在最细节的地方保持清醒。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为什么在当下要写这样一个人?因为这个时代正进入一个巨大的AI浪潮,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被重塑。文章里写,算力、算法、数据是三大支柱,GPU是电力般的基石。听上去很专业,但背后的提醒其实很朴素:世界在换底层逻辑,速度快到让人目眩。你若还在迟疑,可能已经被甩在后面。黄仁勋的存在,是一面照妖镜。他的勤奋照出我们的懒惰,他的警觉照出我们的麻木,他的敢赌照出我们的犹豫。他的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别幻想有风口来救你,别指望有贵人来拉你,唯一能依靠的,是你自己是否一直准备着,是否一直奔跑着。
明理的部分是:从他的经历里,我们该学到的,不是皮衣的潇洒,不是市值的光环,而是背后的心法。第一,常惺惺。永远保持清醒,不要沉溺于一时的得意,也不要被一时的挫折打垮。第二,会放下。错了就承认,失败了就转身,不要把面子当命。第三,能坚持。长期愿景不是靠三分钟热度,而是靠十年磨一剑。第四,敢下注。修行讲“无常”,科技讲“创新”,无常不是让你恐惧,而是提醒你,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你要敢在变化中行动,而不是躲在角落里等风头过去。
所以,当文章说“时势并不会造出毫无准备的英雄”,其实是在对所有人敲钟。准备,才是最大的风口。勤奋,才是最硬的底层逻辑。修行也是一样,表面看是打坐诵经,深处是日日时时不懈怠的心力训练。科技场上的黄仁勋,和道场里的修行人,殊途同归。走在风口前,不是等风来,而是早就学会了怎样站稳,怎样呼吸,怎样让风为我所用。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Chris Miller 著,2022年,中文简体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深度揭示了半导体如何成为全球权力与竞争的核心,能帮助我们理解黄仁勋及其所处时代的格局与风险。
发表评论: